科技频道   >   要闻

邓仰东:芯片潮又会来,中国应该怎样做?

2018-05-21 13:24:14
分享

中美两国19日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但带来的反思却并未平息。特别是作为中美贸易纷争中最具标志意义的事件,中兴事件敲响了中国芯片自主研发的警钟,所引发的关注已远远超出业内本身。

中国副总理赴美前夕,美国总统主动在Twitter上爆料称正与中国领导人寻求恢复中兴业务的解决方案。过去几十天里,两国短兵相接,美国使出的最具杀伤力的动作当属对中兴的“封杀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的芯片供应。

邓仰东指出,美国制裁中兴是把双刃剑,中兴的体量比较合适,对美国而言可以损失最小而利益最大化。中兴事件暴露出中国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的软肋,这起事件也让中国国内对加强国产芯片的研发形成了高度共识。其实,从2013年起,中国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就已经普遍意识到现每年购买集成电路要消耗掉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石油等大宗商品类别,是第一大进口商品。

此前中国并非没有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的成功案例。邓仰东指出,展讯就做出了3G芯片,一改此前每生产一台手机,就要向高通缴纳高额专利费的情况。

中兴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这一次制裁设计的不是一种芯片,而是从CPU芯片到图形处理器芯片,邓仰东认为这并非一个公司突破一个产品就可以解决的,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是一个系统工程。“CPU很多人都能造,虽然比不上英特尔,但即使造出能用的产品还是没人用。因为光有芯片不行,上面还有操作系统、驱动、各种附加的程序才能跑起来,产业链做不大,生态就做不起来。”

可借鉴NVIDIA“拉群”建生态

邓仰东于90年代末赴美留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在美国的十年间,他在芯片研究和产业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2013年,邓仰东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和工业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究。

邓仰东指出,国内芯片行业也取得过突破,如“龙芯”已经具备一定实用性。不过多数用户仍习惯使用“英特尔+微软”,用“龙芯+Linux”支持的软件很少,因此用户体验会比较差。软件开发投入巨大,如果不能兼容现有软件,则生态不容易形成,造成无法实现良性循环,相应产业就做不大。事实上,英特尔CPU在服务器市场的利润极其丰厚,因此可以支持其在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上追求极致。

目前世界最新的芯片制造工艺掌握在美国和台湾企业手中,分成两大流派。第一大流派目前只剩下英特尔一家,其模式是自己设计集成电路,同时也拥有自己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因此电路和工业可以协同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另一流派以台积电为代表,即代工模式,以通用工艺满足各种芯片的制造。

邓仰东指出,集成电路有代别,采用纳米级来描述工艺,英特尔最新是7纳米,而国内最好的中芯国际要落后一到两代,需要买专利才能做出来,即使设计水平一样仍然会因为工艺代差导致性能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芯片制造已形成全球化分工,其最核心的工艺在于光刻机(stepper),目前已经是荷兰的阿斯麦(AMSL)一家独大的局面。

NVIDIA从2008年起以类似“拉群”的方式建生态,不仅造芯片,也要有相应的驱动、软件、函数库、开发框架和各种应用,形成一个“大社区”。邓仰东认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中国下决心要大力发展芯片也可以借鉴。

继阿里巴巴、腾讯之后,格力电器近日宣布将投入芯片研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表示:“哪怕投资500亿(人民币),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邓仰东认为,明年起还会有更多投入芯片研发领域的企业。

芯片研发需要“三四十年磨一剑”,需要持续投入,不断研发更新换代。根据邓仰东的经验,国外公司的延续性比较好,人才的奖励和保障机制也比较完善,因此能够保持高质量团队,特别是很多五六十岁的工程师,几乎经历了CPU所有的发展阶段,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些人是美国高技术产业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底层研发人员非常辛苦,且待遇偏低,难以留住人才,保持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