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腾讯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声明,宣布起诉今日头条系索赔人民币1元,并要求后者全网道歉,理由是因为今日头条“贬损诋毁”腾讯。但这个声明的结尾却暗藏玄机:“我们将暂停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播世界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合作。”
声明的最后,才亮出腾讯的真实目的:终止合作,彻底封杀头条。
今年,腾讯高调庆祝微信成为中文互联网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App,这的确给了腾讯巨大的底气。从QQ到微信,腾讯一直拥有中国最大的社交流量入口,它要扶植谁或者打击谁,看起来都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
正因为腾讯是中国社交流量的垄断者,并凭借这一垄断地位切走了游戏、文娱等在线市场的大部分蛋糕。它对于所有对其流量垄断地位的挑战都高度警惕,更直白地说,腾讯是一个永远有假想敌的公司,对“假想敌”的封杀是腾讯所有战略的底线。
更牛逼之处在于,腾讯封杀别的应用,永远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当年腾讯封杀360,理由是360侵害用户隐私;后来腾讯封杀淘宝链接,理由又是外链影响用户安全。腾讯挟中国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已然成了互联网用户的保姆,好像中国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不成熟,都容易被蒙蔽,唯有跟着腾讯才能避免被别家应用忽悠。
前段时间马化腾说不能讲“赋能”,这是上帝视角,在合作伙伴面前实在太霸道。现在令人好奇的却是,腾讯长期以来对用户的“细心呵护”,是不是在用户面前展现出“上帝视角”的自负呢?
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用户面前开了“上帝视角”,这其实是真正令人恐惧的一件事。360是做安全的,淘宝是做电商的,今日头条是资讯流,抖音火山是小视频,虽然各自的应用场景完全不同,但只要被腾讯作为“假想敌”,腾讯就有无数的理由来封杀你。
腾讯更牛的地方在于,它做这样的事情早已炉火纯青,让人真假莫辨。此次对头条系产品的全面封杀之前,腾讯曾经大规模封杀了几乎全部的短视频链接,包括自己战略投资的快手。腾讯的辩护者也称,这种封杀是“一视同仁”的,并不是针对竞争对手而去。现在怒怼头条的声明已经发出,腾讯随即宣布暂停在所有头条系产品上的广告投放,腾讯的行动如此迅速,安知道是不是很快腾讯就会放开除头条系产品以外的短视频外链?
腾讯最新的怒火,来自于今日头条全网推送一篇来自新华网的批腾讯游戏的评论。其中操作细节不论,但今日头条对腾讯的质问却并非全无道理,为什么整顿短视频就要封杀所有短视频链接,而整顿游戏的时候腾讯却不封杀所有游戏链接呢?或者我们可以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腾讯固然可以做一家游戏公司,但能不能出于社会责任断掉微信、QQ对游戏的直接跳转,要求所有用户都在App上登陆呢?但遗憾的是,腾讯永远不会做这样的事,哪怕这样的事对于用户防沉迷有帮助,毕竟游戏业务贡献了腾讯营收的大约四成,社会责任只能放在次要位置。
腾讯是一家市值接近5000亿美元的公司。大公司意味着的不只是营收和利润,更是责任。腾讯似乎正在曲解自己的“责任”,在腾讯的生态里,有一套独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法则,它和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精神无关,和安全、隐私等关键的价值观底线无关,它只与用户和腾讯之间的绑定程度和应用黏性有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当腾讯系产品遭受头条系产品的严峻挑战,腾讯持续丢失用户时长的时候,腾讯便自然而然坐不住了。
当今世界,人们对互联网治理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当一家企业拥有足够多的用户,它就已经是带有公共性的基础设施,它就应当保持平台的开放性。更直截了当地说,超大型互联网平台是运营者和使用者共同享有的公共品,运营者并不应该也不能作为这个平台的“拥有者”,更不能以“拥有者”的姿态去驱使平台的“使用者”。互联网平台治理,必须基于带有公共性和普适性的互联网精神,而决不能基于平台主的一己之私。然而,腾讯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揣着明白装糊涂”,在腾讯系产品里,我们看不到开放和公正的互联网法则,只能看到腾讯对其他公司“生杀予夺”的“腾讯法”。
“腾讯法”如果在中国互联网圈滥用下去,真正受侵蚀的将是中国互联网的开放和创新。为了用户价值和中国互联网的未来,“腾讯法”真的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
注:本文观点与立场不代表中国日报网观点与立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