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时代,知识传播如何“升级换代”

来源:中国网
2018-08-28 17:21:52
分享

8月17日晚,“升级吧!知识”中读知识大会暨《三联生活周刊》1000期庆典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内举行。来自出版传媒、文化艺术机构、各大高校、研究院的嘉宾以及《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们共同见证了这个传统媒体的深厚积淀和华丽蜕变。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担任主持人;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以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担任演讲嘉宾。三位演讲嘉宾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以知识升级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在《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的压轴演讲中,对周刊创刊到复刊再到持续发行1000期的历程做了总结回顾,并隆重介绍了周刊向新媒体转型并实现知识升级的产品——中读。

值得一提的是,出席活动的三位演讲嘉宾都与三联、与中读有着不解之缘。郑培凯作为讲师之一参加了三联首档音频课“宋朝美学十讲”的录制,并计划未来在中读上推出自己的个人专栏;徐凯文则是九月即将上线的“三联心理课”的讲师代表;吕思清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界的代表人物也将在“三联中读”开辟专栏,从而开启他与中读团队合作开发一系列“古典音乐精品课”的序幕。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大众?《三联生活周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面对的是需要升级的知识,阅读本身也需要升级。音频、视频、知识付费产品,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核心动力,那就是知识升级。知识生产,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接的端口,也是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机会。”原创、系统、潮流是《三联生活周刊》文章的特征;事件、潮流、趋势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信息流选择;而知识生产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机会和未来。

2017年,《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一款知识付费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APP——中读。由此正式进入知识付费领域,同时开启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知识升级之路。“中读”的名称源于李鸿谷在2015年所提出的“中阅读”概念:阅读传统书籍、杂志是“慢阅读”,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是“快阅读”,“中阅读”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阅读状态。它包含了让读者在方寸的屏幕之间重新建立阅读快乐的期待。中读APP继承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人文气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人文知识。

上个月,在《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宋朝那些人》两期封面故事的基础之上,经过一年半的打磨,三联推出了首档精品音频专栏“宋朝美学十讲”,并邀请到董卿、叶放、康震、邓小南、杨立华、郑培凯等一批知名文化大家,解读宋式生活美学。课程上线后收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在第三方测评机构的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居于第二位,测评指数到达8.6分,在人文类课程中居于榜首。

在本月,三联又继续推出了有着“声音纪录片”之称的音频专栏“中国群星闪耀时——成为大师第一季”,选取了蔡元培、胡适、梁漱溟、钱锺书、萧红、张爱玲等十位文化人物,带大家一起回望历史,重现这些大师的故事、学识和思想。

与这两档音频栏目一样,中读APP上的很多产品都是由《三联生活周刊》的自有资源转化而来。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杂志上的二维码来收听有关杂志封面故事的介绍,未来也可以通过中读APP来体验杂志的AR阅读。杂志和音频、视频由此有了紧密的联接与融合。这样的融合背后是“杂志生产流程和生产关系的重组”,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全新过程。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读APP还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

“中读的推出,不仅仅是《三联生活周刊》转型与媒体融合的起点,同时它也是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与知识传播的尝试。我们能否给一本杂志或是一本书增添更多的功能?能否在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否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如既往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知识内容?我们还能为中国的阅读做些什么?我希望通过对传媒、出版与知识生产这三者之间跨界融合的探索,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能够为以后的知识生产找到一条全新的道路。”

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在谈及未来发展的时候,李鸿谷强调,“知识应该让生活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中读APP所倡导的理念便是‘听见幸福,读到美’。它应该是知识传播与通往幸福道路的基点,它应该在更广更宽的领域里,为更多人带来幸福。这是我们转型的目标,也是中读APP的使命。”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需要升级,生产者、消费者皆如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