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753fd5a310030f813cf412
科技频道 > 头条
科技频道 > 头条

AR智能巴士迎亚运

(记者何亮 江耘)19日,在杭州亚运村媒体村,记者登上了一辆AR智能巴士。在AR巴士行驶过程中,乘客通过车窗可以看到车内与车外虚实结合的互动场景。2023-09-20 03:30

我国科学家提出DNA数字存储纠错新算法

18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提出DNA数字存储纠错新算法,成功突破了冗余对纠错能力的限制,将大幅提升DNA存储纠错能力。2023-09-19 15:17

新算法让36年前的指纹“开口说话”

当地一位做指纹标记的警员对封举富开玩笑:“封老师,您这个还不能叫自动指纹识别,只能算‘半自动’。”  从海南回来后,封举富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指纹识别技术摆脱人工限制,成为真正的“全自动”系统。2023-09-19 10:37

昆虫样机器人可携带自重22倍负荷

(记者刘霞)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款由微爆驱动的昆虫大小的机器人,其可以爬行、跳跃,而且能携带22倍于自身重量的负荷。研究团队表示,该机器人目前必须与一个可供应气体的面板及一个电池相连,在无人值守的机器人上设计燃烧的方法并非易事,这是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2023-09-19 10:37

地球第二份“综合体检报告”出炉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7日报道,来自8个国家的29位科学家对地球开展了一项综合“体检”,分析了9个相互关联的“地球边界”。2009年,科学家首次对地球开展类似“综合体检”,当时只有全球变暖、灭绝率和氮超出了其极限。2023-09-19 10:36

国资助攻民企啃下科技“硬骨头”

”  伦立军的上半句话指向了国资对民企研发的紧急驰援和独到眼光;而下半句话则代表着“双赢”。地处山东南部小城汶上县的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电力电子技术领域20年,而鲁信创投已经携手该企业15年之久。2023-09-19 10:31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绽放”电子烟花

(记者江耘 实习生卢馨怡 通讯员殷佩琴)近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预告片公开发布,短短16秒,舞蹈、灯光、特效、宏大场面等元素抓足了眼球。目前,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已顺利完成第4次彩排,主创团队将对视频、服装、道具和部分设备进行再度调整,在正式演出前择机再次彩排。2023-09-19 10:31

“天宫课堂”第四课即将开课

(记者刘诗瑶)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宫课堂”第四课定于9月21日15时45分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2023-09-19 10:31

无电池机器人可在半空中自动变形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小型机器人设备,可在下降过程中通过折叠形式来改变它们在空中飞行的方式。目前微型飞行器只能向一个方向过渡——从翻滚状态到下降状态,但允许研究人员同时控制多个微型飞行器的降落。2023-09-18 08:54

墨子巡天望远镜成功拍摄首光图片

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基地正式开启“巡天”观测。作为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第一个投入运行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大型设备,墨子巡天望远镜的启用,将显著提升我国时域天文研究能力。2023-09-18 08:53

载人航天成果服务千行百业(创新谈)

作为高精尖领域,载人航天的发展及其应用,产生着巨大的综合效益。载人航天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也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09-18 06:29

无毒环保仿生黏合剂制成

(记者张佳欣)如果没有黏合剂,现代人类文明的大部分,包括手机、汽车、家具、墙壁和送到家门口的包裹,都会散架。为了测试这种黏合剂的性能,研究人员将木材、塑料或金属黏合在一起,再使用一种仪器来破坏这种黏合以测量黏合力。2023-09-18 04:00

新算法揭示蛋白质进化秘密

(记者刘霞)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算法,来比较“阿尔法折叠”数据库中所有已预测蛋白质的结构,揭示了不同物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似性。2023-09-18 04:00

广东发布区域地质调查实施细则

(记者龙跃梅)9月12日,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发布《广东省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实施细则》团体标准。该团体标准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由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院起草。2023-09-18 04:00

长二丁火箭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

(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9月17日12时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顺利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3-09-18 04:00

抗脑癌的首个“量子疗法”找到

英国诺丁汉大学领导的一个多学科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可使用带电分子触发癌细胞自我毁灭,从而靶向并杀死难以治疗的脑瘤中的癌细胞。通过精确地调制量子生物电子隧道效应,这些巧妙的纳米颗粒奏响了一曲电子信号的“交响乐”,触发了癌细胞的自毁机制。2023-09-15 06:57

AI创意表现或超越大多数人 得分最高的人仍强于最佳机器人

《科学报告》14日发表的一项人工智能(AI)研究指出,大型语言模型(LLM)AI机器人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上或能超越一般人类,该任务要求受试者想出日常用品的替代用途(发散性思维的一个例子)。2023-09-15 06:55

亚运会物流运输 进入高峰阶段

目前,杭州亚运会物流中心进入亚运物资运输的高峰阶段。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物流中心是体育器材、技术设备、后勤补给等办赛物资的集中存储场所,同时承担着各类物资的分拨、配送、回收、通关协调及总体配送计划编制等服务保障任务。2023-09-15 03:00

北极高纬度地区永久冻土加速融化

(记者张梦然)《自然·通讯》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通过分析加拿大高纬度北极地区野外调查数据发现,全球变暖加速或推动了该地区的永久冻土融化和巨大的环境变化。2023-09-15 03:00

复合种植技术助推鲜食产业发展

今年6月,曹县厚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在曹县侯集镇西张楼村,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示范种植了500亩鲜食玉米鲜食花生。结果显示:间作鲜食玉米每亩收获有效鲜穗3034穗,亩产鲜穗1106.6公斤、玉米秸秆鲜重1709.3公斤;间作花生密度每亩17932株,亩产鲜食花生荚果323.5公斤、花生秧1659.1公斤。2023-09-14 16:52

北京站、青藏铁路等入选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赵竹青)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9月13日在京发布,北京站、青藏铁路一期等100个工业遗产入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及首批中国工业遗产背后的工程师名录,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有关全国学会和高校共同遴选发布。2023-09-14 15:57

“以热代电”计算机可为AI运行降能耗

瑞士科学家研究称,由热而非电驱动的计算机可以运行为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AI)提供动力的算法,并降低其能耗。他们模拟了几个相互作用的量子比特在连接到几个温度可变的热库时如何充当神经元。2023-09-14 09:33

人脑类器官准确模拟自闭症 为治疗最复杂脑疾病带来希望

凭借类器官和遗传学的革命性结合系统,科学家现在可在人脑类器官中全面测试多个突变的影响,识别出脆弱的细胞类型和基因调控网络,而这正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基础。通过这种高通量方法,即可系统地灭活一系列致病基因,而随着携带这些突变的类器官生长,还能分析每种突变对发育的影响。2023-09-14 09:30

我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自主搭建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平台对发育中的30万个免疫细胞进行“解码”。据悉,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巨噬细胞,在传统认知中只存在于脑和脊髓,不会在其他器官或组织中出现。2023-09-14 08:59

让人工智能技术早日走进千家万户

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2023-09-14 08:59

我国科研人员促进黄淮海玉米高产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研究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提升单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将加快在黄淮海主产区推广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13日在河南省漯河市举办。2023-09-14 08:55

科学揭秘2.52亿年前海洋生物“统治之争”

约2.5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最大规模的生命灭绝事件,此后海洋中古生代类型的生物被现代型生物所取代,其中双壳类贝壳动物取代腕足类,全面接管了海洋生物群落。2023-09-14 08:54

天舟五号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即将受控再入大气层

(记者付毅飞)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9月11日16时46分,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飞船在轨飞行期间,曾于2023年5月5日撤离空间站组合体,独立飞行33天后再次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继续开展了相关空间技术试验。2023-09-12 09:04

杭州亚运会火炬 在绍兴传递

右图 火炬手诸妙茵(前)和刘中华在火炬传递中。下图 火炬手顾洁萍(左)和娄小仙在火炬传递中。新华社记者 孙非摄  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2023-09-12 02:00

多学科联合将“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把贫瘠低产的盐碱地变成枝繁叶茂的‘吨粮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兆辉与同事们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上述变化。刘兆辉向记者表示,盐碱耕地质量和产能协同提升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2023-09-12 02:00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