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753fd5a310030f813cf412
中国日报网 > 头条 >
中国日报网 > 头条 >

废鸡毛可制燃料电池膜

(记者张佳欣)家禽产业每年约有4000万吨废弃鸡毛被焚烧,这不仅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还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和氧气产生无二氧化碳的电能,仅释放热量和水,未来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发挥重要作用。2023-10-26 01:30

延缓心肌衰老的关键蛋白找到

发现去乙酰化酶SIRT2确实是影响心脏衰老的关键蛋白后,还必须搞清楚它的作用机理。“研究中找到的关键蛋白或许可以用于心脏衰老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早期预警以及医疗干预。2023-10-26 01:30

迄今最短快速射电暴发现

(记者刘霞)通常,快速射电暴(FRB)只持续千分之一秒,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科学家主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了新的FRB,每个仅持续百万分之一秒(1微秒),是迄今观察到的“寿命”最短的FRB。2023-10-26 01:30

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将举办

10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浙江省副省长卢山、杭州市市长姚高员介绍了第二届数贸会的有关情况。将有20家全球数字贸易头部企业和18家全国数字贸易领军企业参加本届数贸会,数字贸易链主型企业占到参展企业总数四成以上。2023-10-25 14:42

追逐科学之光 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

一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科普工作,提出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高于全国预期发展水平。金铺中学教师陈荣军介绍,科普让一所乡村学校和院士结下深厚友谊,3位院士在学校留下了10多幅题字,这些题字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科教兴国”。2023-10-25 14:42

科学家开展最大规模宇宙学计算机模拟

(记者刘霞)荷兰莱顿大学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团队进行了迄今已知最大规模的宇宙学计算机模拟,不仅跟踪暗物质,还跟踪普通物质(如行星、恒星和星系等),从而管窥宇宙是如何进化的。2023-10-25 14:41

银河系一些球状星团 可能是“偷”来的

现代天文学认为,所有主要星系都是由无数小星系不断合并而来的。利用计算机软件,科研人员首先在银河系周围的不同轨道上模拟出了充满球状星团的矮星系,用来探索它们的星系团与宿主星系分离的难易程度。2023-10-25 02:17

44.6亿岁!月球比之前认为的要“老”4000万年

(记者张佳欣)月球何时诞生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此次研究中,科学家首次使用被称为原子探针断层扫描的技术,基本确定了最古老月球晶体的年龄。2023-10-25 02:17

前沿科技亮相 世界声博会

10月24日,第六届世界声博会暨2023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本届声博会为期6天,现场设有科技馆、工业馆、行业馆、教育馆、生活馆、生态馆等多个主题展馆,展出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应用。2023-10-25 02:17

我科研人员 设计合成新分子铁电体

(记者魏依晨)10月22日记者获悉,南昌大学艾勇教授与廖伟强教授在分子铁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根据“多则异”的思想设计并合成了富勒烯加合物C60S8分子铁电体。2023-10-24 02:30

马兜铃中可提取抗肿瘤物质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东亚陆地生物多样性联邦科学中心科研人员从古代残留下来的有须根作物东北马兜铃(关木通)中提取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物质。马兜铃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植物,以前它的提取物仅用作治疗心肌功能失调的药物,用于保护心肌层心肌,此次科研人员从马兜铃中提取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2023-10-24 02:30

新型聚合物破解水下设备加密防伪难题

在防伪标签和信息加密材料中,有一类利用较多的“光刺激”材料——光开关荧光聚合物。团队首先制备了两种具有光开关效应的二芳基乙烯分子,然后选择含氟聚合物基质,制备出具有水下防伪的高弹性自愈光开关超分子荧光聚合物。2023-10-24 02:30

丝瓜络也能做成智能器件

研究团队发现了天然多孔材料——丝瓜络的巨挠曲电效应,建立了力—电耦合模型,揭示了其力—电耦合机制。研究人员表示,作为绿色、环保、产量大且价格低廉的天然材料,丝瓜络优异的力—电响应性能使其具有作为智能器件应用的巨大潜力。2023-10-24 02:30

部分动车组列车推出静音车厢

(记者华凌)记者10月23日从中国铁路官微获悉,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值得注意的是,在静音车厢的端门墙壁等位置贴有明显的“静音”标识,以提醒所有人进入车厢后应时刻保持安静。2023-10-24 02:30

让结构色材料在更多领域“出彩”

(记者龙跃梅)记者10月22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双壮团队制备了具有光敏活性的可打印结构色墨水,结合实验室自建的高精度多材料直写打印系统,成功实现了多彩结构色的溶剂挥发墨水直写打印。2023-10-24 02:30

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

“草原科普轻骑兵”为农牧民送去技术,“科技馆”开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科学魅力……有了流动科普设施,科普服务跨越山水,将科学带到边远小城、工厂社区、乡野田间,让更多人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形成全社会关心科普、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让科学的梦想托起更美好的明天。2023-10-20 09:29

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颁发

10月1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航智能)颁发EH216-S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简称TC),这标志着EH216-S的型号设计符合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要求,具备了载人运营的安全能力。2023-10-20 09:29

贵阳高新区推进数实融合:拥抱数字化转型 激活制造业引擎

从昔日的庄稼地到如今的高科技产业园,一家家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安家落户,贵州省贵阳高新区创新动能强劲。如今,在贵阳高新区,一大批传统企业,因为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而实现了华丽转身。2023-10-20 09:28

透镜聚焦原理为在月球铺路提供新思路

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纸片,是很多人儿时就做过的小实验。英国《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刊登一篇概念验证的论文显示,来自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对这一思路进行实验。研究人员没有选用太阳能加热装置,而是直接聚焦太阳光来熔化月尘,省去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2023-10-20 09:28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布

中央网信办18日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欢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研院校、民间机构和公民个人等各主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协力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治理。2023-10-20 09:28

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多基线干涉SAR是在多个卫星构成编队的基础上,利用多个卫星之间的位置多样性信息,协同工作提升高程测绘的精度和效率。据悉,该系统将建成最高优于10米网格的全球高精度数字高程数据库,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精度地理信息服务。2023-10-19 14:03

设计时速350公里!这条沿海高铁启动联调联试

(记者王连香)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6日,汕汕高铁汕尾至汕头南段正式启动联调联试,作为联调联试的一部分,10月18日上午,一列高速铁路综合检测列车从汕尾站开往汕头南站进行提速试验。2023-10-19 14:02

追逐海洋梦想 促进交流互鉴

”  郑振贵的话,折射出福建省造船工业的转型升级——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海洋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大会上,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成为在场船舶产业链供应商的共识。2023-10-19 14:01

贵阳高新区推进数实融合:拥抱数字化转型 激活制造业引擎

从昔日的庄稼地到如今的高科技产业园,一家家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安家落户,贵州省贵阳高新区创新动能强劲。如今,在贵阳高新区,一大批传统企业,因为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而实现了华丽转身。2023-10-19 14:01

透镜聚焦原理为在月球铺路提供新思路

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纸片,是很多人儿时就做过的小实验。英国《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刊登一篇概念验证的论文显示,来自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对这一思路进行实验。研究人员没有选用太阳能加热装置,而是直接聚焦太阳光来熔化月尘,省去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2023-10-19 14:00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布

中央网信办18日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欢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研院校、民间机构和公民个人等各主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协力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治理。2023-10-19 14:00

2023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昆明举行

(记者赵汉斌)17日至18日,由云南省科技厅主办的“彩云汇”创新创业大赛暨2023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昆明举行。除赛事颁发奖金,云南省科技厅及各州市还将为获奖落地企业提供多维度政策支持,形成大赛创新人才及项目聚合的“引擎”。2023-10-18 05:30

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相较传统双星编队干涉测量系统,该系统完成了全球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时间可由3—4年提升到1年左右。据悉,“一主三辅”多基线编队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为我国后续高精度、高效干涉SAR卫星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10-18 05:30

百亿美元价值被忽视 “隐形”电子垃圾成焦点

联合国此前预测,到2023年,全球人均产生8公斤电子垃圾。WEEE论坛总干事帕斯卡·勒罗伊称,“隐形”电子垃圾因其性质或外观未受重视,因此消费者忽视了其可回收潜力。研究发现,去年全世界丢弃了9.5亿公斤电缆,其中含有珍贵且易于回收的铜,这些电缆足以绕地球107圈。2023-10-17 08:24

珍惜粮食 从小做起

(记者宋迎迎 通讯员张鹰) 16日是“世界粮食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李沧区青峰路幼儿园开展以“节约粮食 从小做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2023-10-17 04:00

|<< 上一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