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753fd5a310030f813cf412
中国日报网 > 头条 >
中国日报网 > 头条 >

广州推动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

广州是科技部“推动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工作”的6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工作具体由广州市科技局牵头。自2022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以前5天左右的减免税审核周期已经缩短至1个工作日,两个试点单位实际享惠进口货值超过3亿元,实际减免税额超过3000万元。2023-07-25 02:30

癌细胞扩散新机制发现

(记者张佳欣)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一项发现揭示了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关键细节,并提出了阻止其扩散的新疗法。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核中受GRP78调控的关键基因主要与细胞迁移和入侵有关。2023-07-25 02:30

国内首台氢能源地铁作业车下线

(记者吴纯新 通讯员廖梦茹)7月21日,记者从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获悉,国内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在湖北襄阳下线。“氢能具有零排放、无污染、能量密度大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2023-07-25 02:30

“中国天眼”已发现 800余颗新脉冲星

记者7月25日从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获悉,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图为“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2023-07-25 01:00

我国首款柔性太阳翼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7月23日10时50分,我国首款柔性太阳翼通信卫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银河航天灵犀03星的构型犹如汽车的底盘,它也是我国首款卫星主体结构采用一体化成型工艺的卫星,更容易后续批量生产。2023-07-24 09:25

大运成都 青春之城

上图 7月14日在成都宽窄巷子景区拍摄的迎大运主题景观。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下图 7月22日,在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彩虹桥湿地公园,市民参与“爱成都·迎大运”“天府绿道健康行”健康跑活动。2023-07-24 07:30

超柔韧血管内探针可记录深脑活动

(记者张梦然)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一种通过血管输送的超小型、超柔韧的电子神经植入物可记录大鼠大脑深处的单个神经元活动。记录大脑深部区域的单个神经元活动通常需要进行侵入性颅内手术来植入探针,这可能会导致感染、炎症和脑组织损伤。2023-07-24 07:30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试车连续成功

(记者付毅飞)记者2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以下简称六院)获悉,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7月22日在该院凤州试验区试车,并取得连续成功。本次试车验证了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07-24 07:30

半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吗

机器人手臂的工作原理是模仿较小的控制器手臂的动作,当穿戴者抬起控制器上的右下臂,绑在其背部的右下臂就会抬起。早在1998年,英国科学家凯文·沃里克就成为第一个在手臂上植入射频识别微芯片的人,他被称为“赛博格队长”。2023-07-24 07:30

1735家主流常用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化改造

信息通信业不仅事关百姓生活,也赋能产业发展。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6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1.24亿部。截至6月底,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2023-07-21 06:49

我国研制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记者吴月辉)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该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日前启动试运行。在运行成本方面,此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千瓦时左右,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2023-07-21 05:58

航天光学定心车床实现微米级自动调整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航天科工集团获悉,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成功研制集光学检测、微调与加工一体的高精密光学自动化定心数控车床,并通过工程试点应用验证。2023-07-20 16:04

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超13亿千瓦

今年以来,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稳定增长。其中,水电装机4.18亿千瓦,风电装机3.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4.7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3亿千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34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5166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4628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2663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量984亿千瓦时。2023-07-20 07:42

全球首台十六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152米,机舱、发电机组合体重达385吨,单只叶片长123米、重54吨,叶轮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根据该海域的多年测风数据计算,单台16兆瓦风电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每年可输出超过6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万吨。2023-07-20 05:56

“中国智造”受拉美市场青睐

(记者时元皓)2023年圣保罗国际消费类电子及家用电器产品展览会(简称“圣保罗消费电子展”)日前在巴西圣保罗泛美展览中心举行。”巴西全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协会执行总裁若热·纳西门托表示,中国企业凭借创新产品深耕巴西市场,为当地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经验,有力促进了行业发展。2023-07-20 05:46

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56.8万件

(记者付丽丽)“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56.8万件,同比增长16.9%。截至2022年底,95个国家(地区)在华拥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32.7万件,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所占比重达62.7%。2023-07-19 09:13

北京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记者贺勇)北京市近日印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1+4”机器人产品体系,即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4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2023-07-19 05:52

两部门加快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记者7月11日从司法部获悉,司法部、国家网信办近日专题研究审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加快推动条例立法进程。加快推动出台该条例是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体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2023-07-14 09:32

我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进入发展新阶段

“自2011年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同国际科学前沿的距离不断缩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表示,作为数据资源开发的基石,统计与数据科学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2023-07-14 09:31

天文学家揭开行星状星云特殊排列奥秘

10年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发现了一组神秘排列的行星状星云,它们在几乎平行于银道平面的方向整齐排列。他们发现,这种特殊的排列只存在于具有密近伴星的主恒星死亡时形成的行星状星云中。2023-07-14 09:24

我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进入发展新阶段

“自2011年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同国际科学前沿的距离不断缩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表示,作为数据资源开发的基石,统计与数据科学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2023-07-14 09:24

“天鲲”挖出新海陆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天航局)原总工程师顾明就曾讲起被某外国公司刁难的一幕。如今在阿布扎比港作业,“天鲲号”日均开挖混合砂岩土5万立方米,让当初抱着“试试看”心态的阿联酋业主刮目相看。2023-07-14 09:24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竣工发运

13日,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在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竣工验收、启航发运,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技术创新和核电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跻身世界前列。随着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的竣工发运,我国核电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2023-07-14 09:24

新型传感器可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在诊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ImmunoSEIRA的特点是采用金纳米棒阵列,带有可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抗体,能够对极小样本中的目标生物标志物进行实时特异性捕获和结构分析。2023-07-13 09:18

我国载人登月方案公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海联12日透露,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为此,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载人月球车等装备。2023-07-13 09:14

助力大运会 氢燃料电池大巴整装待发

记者12日获悉,由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制造的80辆氢燃料电池大巴日前已整装待发,即将奔赴现场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服务。氢燃料电池大巴是成都大运会期间唯一投入使用的氢能载客车辆,它将让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科技的“氢能名片”。2023-07-13 09:14

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发射成功

7月12日9时0分,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进入预定轨道飞行,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3-07-13 09:14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起航

记者12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其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本次考察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北冰洋环境保护、北极快速变化响应以及海洋污染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获取洋中脊动力学等相关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同时与俄罗斯、泰国等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有效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2023-07-13 09:13

电影行业复苏态势向好 中国电影上半年净利同比最高预增近18倍

7月12日晚间,中国电影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2.8亿元到3.8亿元,同比增加1287.12%到1782.52%。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今年下半年的影片储备丰富,市场关注度高,业内对2023年的票房恢复持有信心,目标有望恢复到500亿元的水平。2023-07-13 09:12

便携设备让你能“凭空取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手持设备,让你可以“凭空取水”——仅使用阳光作为能源,从空气中提取水分子并将其转化为可饮用水。与其他清洁水技术相比,这种采水机完全由阳光供电,不需要额外的电源即可运行,因此不会排放温室气体。2023-07-11 09:32

|<< 上一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