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753fd5a310030f813cf412
中国日报网 > 科技滚动 >
中国日报网 > 科技滚动 >

电生理学测量从二维拓展到三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电子芯片上的器官”的平台,该平台可利用生物电传感器对心脏细胞的电生理学进行三维测量。研究人员将一系列由金属电极或石墨烯传感器制成的传感器阵列固定在芯片表面,然后蚀刻出一个锗金属底层。2019-08-27 09:04

最轻中微子质量首次限定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使用与整个宇宙结构有关的数据,限定了宇宙间最小、最难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微子家族中最轻成员的质量:不超过0.086电子伏特,约为单个电子质量的600万分之一。”  该研究并没有为最轻中微子的质量提供固定数值,但它缩小了范围:不超过0.086电子伏特,约为单个电子质量的600万分之一。2019-08-27 09:03

我国加快实现网络“内生安全”

将加快出台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生态。陈肇雄还透露,将加快出台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生态。2019-08-27 08:13

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郭华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王双明,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John Crittenden等专家学者作了特邀报告。2019-08-26 08:56

创新引领国产机器人提质增效

刚刚结束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向我们展示了正在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深度渗透的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下游用户企业逐渐转型自供机器人: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公司,与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达成战略合作;2019-08-26 08:56

我国建立首个水下隧道技术创新平台

24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这是我国首个水下隧道专业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平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下隧道建设迅速发展,尤以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最为瞩目。2019-08-26 08:22

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健康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22日发布一份名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呼吁对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开展更多深入研究,同时还呼吁减少塑料污染。报告说,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海水、废水、淡水、食物、空气、瓶装水和自来水等来源中都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塑料微粒。2019-08-23 12:17

中国航天员拜会纳米比亚总统并与大学生交流

正在纳米比亚访问的中国航天员刘洋和陈冬22日在首都温得和克拜会了纳总统根哥布,并与纳米比亚科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在纳米比亚科技大学,刘洋与陈冬通过照片和视频与学生们分享了太空经历,展示了中国航天员如何训练、升空,如何在太空中工作等内容。2019-08-23 11:47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科技公益季发布会举办

(记者林露)22日,在邓小平同志第115个诞辰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发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科技公益季”。科技公益季得到霍英东基金会、中国平安、大疆创新等积极响应和支持,以多种方式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2019-08-23 10:54

2019上海国际无人值守零售展览会在沪举行

传统零售商和无人零售及智能售货技术软硬件服务商联合在展会上亮相,展现零售智能化转型的新技术和新趋势。传统零售商和无人零售及智能售货技术软硬件服务商联合在展会上亮相,展现零售智能化转型的新技术和新趋势。2019-08-23 10:09

细胞还存在另一套“攻防系统”

宿主与病毒的持久战一直被认为依靠免疫功能这一“攻防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却并非抗病毒唯一的“攻防系统”,宿主细胞还可以通过表观修饰调控基因表达和代谢状态抵御病毒。2019-08-23 09:35

世界顶尖科学家相聚三亚 探讨多领域前沿问题

8月22日,世界顶尖科学家三亚论坛暨三亚市院士联合会成立大会举行开幕式,21位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拉斯克奖、沃尔夫奖的著名海外科学家和2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三亚,针对相关重大科学思想进行了探讨。2019-08-23 09:34

席宁:中国机器人大发展需闯“新三关”

”  他预测,在此基础上,机器人与人类各司其职、强强联合、协同工作,在宏观和微观尺度多层面融合,未来会大大扩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席宁认为,还有另外3个新的产业瓶颈,最好一起推进研究和突破——  “一是机器人编程,现在机器人编程方法阻碍了机器人的推广。2019-08-23 09:32

印度“月船2号”拍下首张月球照片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22日公布了“月船2号”探测器拍摄的首张月球照片。这张月球照片拍摄于21日,由“月船2号”携带的着陆器拍摄,拍摄点距离月球表面2650公里。2019-08-23 09:31

5G技术 让煤矿监管“全天候、全覆盖、全流程”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通辽市了解到,我国煤炭行业首批基于5G技术实现驾驶无盲区的大型矿车正式在该市扎鲁特旗境内的扎哈淖尔露天煤矿投入运行,实现了该煤矿生产无盲区智能监控。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使用的运输自卸车体积大、驾驶盲区多、安全监管难度大。2019-08-23 09:23

研究显示:放牧竟能提高植物多样性

今年,国际学者还对约旦东北部沙漠作了第一次植物区系研究,编制了植物多样性清单,基本摸清了该地区的植物群的组成元素,为约旦沙漠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本数据。专刊论文显示,2019年,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图尔盖高原,科学家研究了中新世早期植物果实分类学和孢粉学。2019-08-22 09:26

专注原子核结构研究 我国新一代伽马探测阵列开建

中核集团原子能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7家单位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在原子能院HI-13串列加速器在束伽马谱学终端共建新一代伽马探测阵列,将极大提升国内核谱学基础科研能力。2019-08-22 09:26

云平台为疫苗冷链运输构筑“安全岛”

“通过将传统冷链物流迁移至云平台,已经可以做到疫苗冷链运输不‘倒手’。在新形势的要求下,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发现原有的ERP系统、信息系统无法适用,必须创新模式,通过构筑云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核查。2019-08-22 09:21

工业机器人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多款机器人亮相,一多半与智能制造相关。产生数据并执行生产任务,千姿百态的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成为智能制造场景重要的生产工具。2019-08-22 08:50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首次被解析

一枚受精卵长成一个婴儿,需在发育的第7天左右着床才能存活,这期间的人胚胎细胞无法获取,难以解析。”周帆说,不同基因DNA甲基化的时序也可能参与特异性调控关键基因的转录,共同协调决定了细胞命运。2019-08-22 08:31

扩大科研自主权 全面增强创新活力

科技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全面增强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绩效,增加科技成果供给,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9-08-22 08:30

皮肤下发现新的痛觉器官

恩福斯说,组成这个器官的细胞叫做施万细胞(Schwann cell),每个细胞看起来都“有点像章鱼”,拥有长长的触角状突起,延伸到周围的神经。恩福斯说,这意味着对冷热感觉来说,神经本身可能比施万细胞更重要;而对压力感觉来说,施万细胞更重要。2019-08-22 08:29

未来夏季热浪、干旱、暴雨会更多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气候科学报告:德国团队指出,如果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2℃,北半球中纬度的热浪、干旱和雨期这类夏季极端天气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增加。此次,德国气候分析组织科学家彼得·费雷德雷尔及其同事运用多模型分析,研究了北半球中纬度局地气象条件的持续性。2019-08-22 08:27

脑机接口技术真的火起来了

选手们头戴脑电帽,双眼紧盯电脑屏幕,搜索快速闪烁的目标字符。黄肖山介绍,目前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已开始临床应用阶段,并往商业化角度发力,教育和娱乐领域也有一些相关应用。2019-08-22 08:26

我研制出快速检出毒品混合物的离子阱质谱仪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快速分析与检测研究组李海洋研究员和侯可勇研究员团队与云南警官学院毒品分析及禁毒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制了一种可以快速同时检出易挥发和难挥发毒品混合物的离子阱质谱仪。2019-08-22 08:25

130亿岁!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隐身黑洞

由于低能X射线比高能X射线更容易被吸收,因此可能的解释是,此次观测的类星体被气体高度遮蔽,科学家们只能探测到高能X射线。另一方面,如果X射线来自伴星星系,那么它代表着科学家们在PSO167-13附近发现了一个新的类星体。2019-08-22 08:25

专注原子核结构研究 我国新一代伽马探测阵列开建

我国在束伽马谱学研究平台整合与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中核集团原子能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7家单位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在原子能院HI-13串列加速器在束伽马谱学终端共建新一代伽马探测阵列,将极大提升国内核谱学基础科研能力。2019-08-22 08:23

由18个原子组成的环碳问世

碳可谓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艺”的元素之一,有多种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钻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纳米管等。但由于环碳不稳定,它不能被封存起来进行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新分子会有多大潜力。2019-08-21 09:12

我完成首次大气湍流原位探测实验

由于临近空间探测手段匮乏,尤其是原位探测手段的缺失,临近空间热力湍流对物质交换过程的影响研究十分欠缺。据悉,本次实验是“鸿鹄专项”2019年度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首次大型实验,后续还将进行第二次飞行实验和地基观测实验。2019-08-21 09:10

奇异引力波事件:黑洞在撕碎一颗中子星?

”  张承民表示,事实上,此前的天文学观测认为中子星的质量不能超过2.2倍太阳质量,但理论家的预言更加乐观,可以达到3.2倍太阳质量。张承民介绍说,理论上,黑洞—中子星系统在宇宙中的数目应该多于黑洞—黑洞系统,但是少于中子星—中子星系统。2019-08-21 09:06

|<< 上一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