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招拆招”坦克防御的三板斧之隐身大法——新型材料令敌方雷达视而不见

采取多种新型特殊材料替代或覆盖原有的金属外壳成为了各国坦克设计师的共同思路。随着复合材料逐渐向全光谱、高强度、低反射率的方向发展,这项降低坦克“存在感”的技术必将在未来的坦克综合防御技术中占据一席之地。

“见招拆招”坦克防御的三板斧之隐身大法——新型材料令敌方雷达视而不见

2019-01-14 16: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鸿爪雪梨

策划:武玥彤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坦克防御系列专题稿件(三)

“见招拆招”坦克防御的三板斧之隐身大法——新型材料令敌方雷达视而不见

集防御、进攻和火力支援等多种功能一体的坦克,在防护设计中,一直面临着防御能力与机动能力不可兼顾的难题:如果不顾一切的将坦克装甲加厚,自然可以防止被反坦克武器击穿,但同时造成了全车重量迅速增加,坦克的发动机力不从心,从而使车辆速度下降,坦克一旦失去其机动能力,在面临各种来势汹汹的敌方攻击时,几乎会成为一个“铁壳棺材”;反之,减轻装甲厚度带来机动性增加的同时,防护能力则会下降,面对当前动辄800mm破甲威力的各种反坦克武器,过度减重带来的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见招拆招”坦克防御的三板斧之隐身大法——新型材料令敌方雷达视而不见

全重为36吨的VT-5轻型坦克已属于坦克家族中的小个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坦克设计师们除了继续努力找寻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平衡点外,另辟蹊径的从坦克材料、坦克涂层和车载装备等方面,“多管齐下”的提升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迄今已形成了从“防探测”、“探测后防命中”到“命中后防击穿”、“击穿防摧毁”四个层次的立体防御体系。其中,“防探测”是可从根本上使坦克避免被集火的优先措施。

我们知道,在当前的战备环境下,坦克并非完全用于“近身肉搏”。确切的说,坦克的装备,本身并不是为了街头巷战准备的,而是用作大规模战争的集群或攻坚作战,在这种中近距离作战的局势下,双方坦克距离数公里或十几公里以上,需依靠热像仪、激光测距仪或战场侦察雷达等远程观测工具才能发现对方坦克。

“见招拆招”坦克防御的三板斧之隐身大法——新型材料令敌方雷达视而不见

红外热成像系统图像

(图片来自网络)

坦克工作时发动机的高温会比周边环境高十几摄氏度,同时散发出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在红外热像仪的视野中,高热的坦克车就像黑夜中的火把一样耀眼;而坦克表面90%以上覆盖着金属装甲,对于无线电探测器来说,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无线电信号辐射是完全不同的,在探测方的雷达显示屏中,金属覆盖的坦克形成了一个极其明显的图像点,令无专门防护的坦克暴露无遗。

因此,采取多种新型特殊材料替代或覆盖原有的金属外壳成为了各国坦克设计师的共同思路。当前,“防高光谱侦察伪装材料”、“变色多光谱伪装材料”等已逐渐走上了坦克防护的主舞台。相对于传统的装甲钢,这些复合材料具有极其明显的吸能特性,可以有效吸收或屏蔽红外线辐射和电磁辐射,有些甚至可以通过调整材料配方,来调整可吸收或屏蔽的电磁波波长,以达到对不同毫米波雷达和厘米波雷达进行适应性改进的目的。

在这一领域,乌克兰的“反差系列伪装构件”是典型产品之一,这种构件安装在坦克的炮塔、发动机等位置,通过多种材料复合搭配,可同时吸收、反射和散射多种电磁波,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坦克的红外辐射强度和雷达反射强度,即便敌方的侦察设备扫瞄到了坦克,也会因坦克自身散发的辐射特征与周围环境相差不大,而无法从设备界面上将坦克从周边环境中区分出来。造成了事实上的“无视”效果。又如以色列斐波洛特克斯开发的机动多光谱伪装系统可在3~5μm和8~12μm的雷达范围内为坦克提供保护,该特殊伪装系统可以大幅减少战车的视觉、近红外、热红外以及雷达信息。

“见招拆招”坦克防御的三板斧之隐身大法——新型材料令敌方雷达视而不见

  装备多光谱伪装系统的豹IIA6 主战坦克

(图片来自网络)

简而言之,新型材料在坦克上的应用,使坦克在面临雷达、红外等非目视探测时,变得“平平无奇”,泯然于周围环境,极大的降低了坦克被发现和瞄准的概率。随着复合材料逐渐向全光谱、高强度、低反射率的方向发展,这项降低坦克“存在感”的技术必将在未来的坦克综合防御技术中占据一席之地。

划重点:

各种吸能特性明显、可吸收或屏蔽红外辐射和一定波长电磁辐射的复合材料的先后面世,使调整坦克部件的外形以减小雷达散射截面,或使用可吸收或散射电磁波的复合材料替代原有的金属材料以达到令敌方探测装置“视而不见”的效果成为了现实,坦克被发现的概率得以降低,从而防护能力明显提高。

(鸿爪雪梨)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