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号发现金星云中巨大条纹结构

日本神户大学、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等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通过“拂晓”号金星探测器发现,覆盖金星的云中存在巨大的条纹结构,并通过大规模数值模拟,再现并阐明了条状结构的机理。金星上空45—70公里处被厚厚的硫酸云层覆盖,观测困难,因此金星的大气现象尚有许多未知部分,如大气超循环等。

“拂晓”号发现金星云中巨大条纹结构

来源:科技日报    2019-01-15 08:58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01-15 08: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技日报东京1月14日电(记者陈超)日本神户大学、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等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通过“拂晓”号金星探测器发现,覆盖金星的云中存在巨大的条纹结构,并通过大规模数值模拟,再现并阐明了条状结构的机理。

金星上空45—70公里处被厚厚的硫酸云层覆盖,观测困难,因此金星的大气现象尚有许多未知部分,如大气超循环等。调查金星气象,可加深对地球气象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理解。

“拂晓”号首次观测到金星北半球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南半球西南至东北方向有数条宽幅数百公里、延伸近万公里的白色条状结构,呈南北对称贯穿赤道。研究小组将其命名为“行星规模条状结构”。这种巨大条状结构在地球上尚未观测到,是金星特有的现象。

研究人员将“拂晓”号上的IR2照相机捕捉的金星下层云详细数据,与金星大气数值模拟计算程序“AFES-Venus”的高解析度模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行星规模条状结构的成因关键是“寒带喷射气流”。在地球的中高纬度地带,消除南北大温差的大规模流动(倾斜不稳)形成温带气旋、移动性高气压和寒带喷射气流。模拟结果显示,金星大气云层也有同样作用机理,在高纬度带形成喷射气流;而在低纬度带,由于大规模流动分布和行星自转效果的大气波动(罗斯比波),会出现从赤道至纬度60度附近的巨大涡旋。喷射气流加入其中,形成涡旋倾斜、伸展,北风和南风冲突形成条纹状会聚区。在会聚区,南北风变成强烈下降流,在薄云层领域形成行星规模条状结构。罗斯比波与云层下部的横跨赤道的波动(开尔文波)结合,因此维持了南北对称性。

研究成果刊载在近期的《自然·通讯》上。

(陈超)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