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码”通世界,共筑贸易“地球村”

二维码在人们当下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购物、付款、获取信息等场景中更是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谈及未来发展,张超对中国搭建的二维码标识管理公共服务注册运行平台给予充分肯定。

二维码:“码”通世界,共筑贸易“地球村”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01-15 09: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第二看台

二维码在人们当下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购物、付款、获取信息等场景中更是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不久前,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对外公布,近期成立的国内首家全球代码发行机构——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UTC)已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二维码相关服务,并于近期正式启动中国区域二维码代码发行工作。

那么,中国二维码技术在世界处于怎样的水准?我国统一二维码标识给企业、消费者带来哪些益处?成立首家全球代码发行机构,对全球贸易经济发展有何现实意义?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张超。

中国二维码管理趋于规范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维码应用国家,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追溯体系建设等众多新领域,已有了多层面、大范围的应用。

“中国的二维码技术和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某些方面像汉字处理等,更有优越性。不过,在一些技术上我国还有待提升,如激光、喷印等技术,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张超说。

激光打印的速度、精度、温度等影响着二维码技术水准。若用温度较高的热激光打印在鸡蛋上,生鸡蛋极容易被“打”成熟鸡蛋。所以,要根据不同材质采用不同的技术方式,既能打印上二维码,又不毁坏材质。

张超指出,现在的二维码生成存在各自为阵的情况,用户将所需的信息输入二维码生成软件,立刻就能生成相应的二维码。然而,在市场上消费者却很难辨别二维码的真假。这就需要建立运行的秩序和规则,对行业标配进行统一管理。

“随着中国区域二维码代码发行工作启动,我国行业二维码标准正在逐步统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药集团医疗器械研究院等机构将率先为社会提供标准化、便捷的二维码代码发行服务,生成能在社会得到共识与认可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二维码。”张超说。

统一编码标准是时代所需

张超认为:“全球二维码统一编码标准开始实施,这是时代的必然需求,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全球正在进入物联网时代,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据链是核心,而采集汇聚数据,二维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以往,条码是分类的,即一类产品一个条码,而一维码技术已不适应新的要求,需要升级。在新型的商业模式中,需要精确到一个产品持有一个身份证,这样消费者可以马上识别正品,商家也可以及时全面了解销售情况。

张超强调,从企业层面来讲,二维码为商品创造了社会通识的“身份证”,提供了全球贸易“通行证”,也是经济社会的“信用证”。对于消费者而言,建立起了信誉机制,可以保障商品的真实安全。

基于这样的情况,二维码成为全球贸易新的载体解码和符号,如同互联网的域名,大家使用统一的标准才能互联互动,否则在贸易流通下,各个国家采用的标准不一样,就无法进行互认。

促进全球二维码产业发展

未来的经济模式是什么样?“专家定义是以‘非现场经济’为主,即生产、经营、服务都没有人在现场,高度智能化。以无人超市为例,在无人值守时,经营者不在现场,却能够精确掌握无人超市货架何时供货的情况,通过数据进行商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等,这就需要商品具有唯一的身份。”张超说。

目前,二维码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贸易、社会运营秩序的新一代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等已达成共识,将努力推进二维码全球标准的统一,但尚未出台成文政策。

“中国作为二维码第一应用大国、全球第二大贸易体,对于推动二维码全球标准化应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张超说,二维码是承载资源配置智能化、数据化的有效媒介,中国政府、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等大力推进二维码服务,也同时推动了二维码的全球标准化应用。

谈及未来发展,张超对中国搭建的二维码标识管理公共服务注册运行平台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在庞大数据化分析和科学标准的配置上,平台已经过数年的成熟运行,具备为全球提供服务的能力。期待未来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多的对接、合作,共同促进二维码的全球化应用,共筑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地球村”。(记者 华凌)

(华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