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风控,AI信审机器人——又一职业被替代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9-01-17 14:53
来源: 东北新闻网
2019-01-17 14: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融合爆发的前夕

分布式技术是互联网的基础,现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金融的逻辑和基础架构。作为互联网的关键点,互联互通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金融的渠道和服务形态。同时,大数据是数据时代的标志,是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升级,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也是金融业科技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改变了金融行业传统的营销、渠道、投顾、征信、风控等领域。未来,他将带来不可预估的变革。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rlligence),是人类长久的梦想,最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人形机器。

而现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被赋予了更精确的定位和更深刻的含义。

现代的人工智能,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Stage 1 电子化阶段,实现信息的电子化统一。

Stage 2 自动化阶段,由计算机自动化完成人类重复性工作。

Stage 3 智能辅助决策,计算机分析信息,人类作出决策。

Stage 4 弱人工智能,计算机做次要辅助性决策,人类做出主要决策。

Stage 5 强人工智能,计算机进行决策。

而我们的谛听风控——人工智能信审机器人就是处于由Stage 2到Stage 3的演化阶段。

众所周知,现在的风控行业还需支付大量的人工成本,其中成本的最大部分就存在于上述阶段1、2、3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反复耗用在同类甚至重复的工作上,这不仅是对人类智力效率的极大消耗,也是对行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谛听风控——AI信审机器人,把资源的无意义消耗扼杀在摇篮里。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搜集尽可能多的市场数据、行业数据和用户数据,例如市场指标报告、司法数据、电商交易数据、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量,远远超过现有的传统金融数据,现实意义上形成真正的金融大数据。

接着,我们将搭建强大有力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清洗、建立相关性。我们的系统不仅可以为己所用,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

随后我们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知识图谱、深度神经网络、多位策略决策树、多层次神经元网络等,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更具体地说,谛听风控——AI信审机器人将通过对全面的数据(广度)、强相关数据(深度)、实效性数据(鲜活度)进行整合分析,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多维的信用评价系统,客观地反应用户风险水平,让风险评估结果更加精确。信用评级基于用户的海量数据的收集,以及快速及时的分析预测。其中,这些数据包括强相关数据,诸如用户年龄、收入、职业、学历、资产、负债等;以及弱相关数据,例如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兴趣爱好、朋友圈、星座等。

人工智能在这些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解构、建模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可以基于申请人、手机号、设备、IP地址等各类信息阶段构建庞大的网络图,并可以在此之上进行基于规则和机器学习的反欺诈模型实时识别。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可监测相关设备ID在哪些借贷网站上进行注册、同一设备是否下载多个借贷app,可以及时发现多头贷款的征兆,把风险控制到最低。

如果说传统的风控是拿着望远镜找虫子,现在的风控就是要应对信息化的“原子弹核爆炸”。

曾经我们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处理好的数据,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帮助,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便能处理完毕,并且还能挖掘出更多的数据价值。

除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传统的风险审核还存在信息不完整、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一方面,依靠传统行业专家辅助计算机系统的模式,服务成本指数级上升,客户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真正可以评估风险的数据、行业知识和隐藏在海量数据后的真正有效的风控策略,难以被发现和利用。

开发信审机器人的这家公司是杭州本座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其前身——杭州月恒网络,在1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致力于互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专业从事互联网金融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运营、推广与发展。作为杭州大数据协会的会员,月恒网络是扎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头兵,其信审机器人目前已经服务超过100家金融公司,节约了80%以上的人工成本,下款率和逾期率均双双优于人工。

未来3-5年,人工智能技术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有效地处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谛听风控这一技术趋势会更加深入的应用到金融领域的多个方面,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合约等都会更加成熟。

技术会不断发展,金融因人类而存续。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会让金融行业发展进入全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