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张佳兴)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情况。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但PM2.5等6种污染物中,O3(臭氧)浓度为1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不降反升,臭氧问题开始显现?是否会危及人体健康?对此,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做出回应。
“虽然增长了1.3%,但相比前几年的增幅明显收窄”,刘炳江说,当前我国臭氧污染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光化学烟雾事件时期的历史水平,我国未出现光化学污染事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也极低。
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的轻度污染天次比例为7.2%,中度污染很少(1.2%),重度污染极少(0.1%),没有严重污染。
刘炳江介绍,从世界卫生组织按照各种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来看,臭氧污染仅排在第32位,远低于其他因素。且臭氧污染可防可控,科研监测发现,从室外到室内臭氧浓度迅速下降,由40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高值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的环境背景值。
据介绍,为了提醒人们防范臭氧污染,从2015年起,全国338个城市143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均开展了臭氧浓度监测,逐小时向社会公开。
据悉,臭氧的形成主要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量排放,在高温强光照天气下形成。
“解决臭氧污染问题的核心就是协同减少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刘炳江介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要求NOx下降15%、VOCs下降10%,这都是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已经颁布实施《“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去年6月份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去年2.8万家企业进行了VOCs综合治理,今年一批关于VOCs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将颁布实施,我们坚信臭氧污染上升的势头能得到有效缓解。
(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