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亿市场亟待供给 薪太软用创新技术引领人力金融新一代潮流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9-02-12 11:38
来源: 东北新闻网
2019-02-12 11: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作用。人工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直面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用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据悉,到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的市场总量,目前规模也已超过1.2万亿。目前,人力资源行业每月为甲方垫付薪资、社保等总量超过600亿,账期从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

在如此庞大的需求背景下,薪太软通过独立研发薪酬智能云SaaS系统,依托强大的金融整合能力,联合传统银行、保险机构等共同打造“互联网薪酬结算+超级员工入口”产品,与全国人力资源公司场景结合,布局场景化获客、大数据风控和稳定收入人群的职业钱包形成闭环的产融结合生态圈:

1.以银行账户为基础,打造电子银行账户。账户安全、资金安全有银行保障。

2.企业资金在银行存管,专款专用。

3.存储,三级数据加密算法;确保重要薪酬及个人信息安全。

4.员工工资直发工资卡,让员工无感化。

  结合创新黑科技,实现金融助力产业

薪太软旗下“薪酬智能云平台”依托薪酬融合支付技术,让人力资源企业可以通过薪太软薪酬智能云平台快速连接到各大银行,实现实时信息互通与核对,预防在结算大量高频薪酬结算出现差错,并已实现全银行、全地域、全时段薪酬结算,帮助人力资源企业全面降低发薪成本:减少发薪操作人员,降低账户管理费用,节省跨行、地域支付费用。

以技术提升效率,以金融助力产业,薪太软致力于打造中国互联网人力资源银行。在国内率先提出“人力金融”理念,旨在通过两大平台——薪酬智能云平台&工资管家、三大服务中心——薪酬结算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及落地服务中心,为企业及员工提供实时高效的全面薪酬服务。以创新的“黑科技”为依托,薪太软致力于通过产融结合的方式帮助人力资源企业降本增效、获得更多订单、在竞争中获得定价权;同时也实现了帮助企业员工进行工资查询追踪、按日结薪等服务。

  确保企业流程安全快捷,提升发薪结算效率

薪太软为企业定制发薪专户,告别多个U盾,一键完成,高效发薪,发薪前置校验,预防发错发重,启用融合支付、全支付通路、实时薪酬结算、发薪中全流程追溯,防范操作风险,确保发薪安全合规。资金安全,通过企业自己的银行专户发薪,任何第三方不接触资金;数据安全,薪酬数据双节点四层加密,管理员授权才可访问;操作安全,全流程可追溯,按管理需要设置发薪流程。薪太软的发薪平台还支持API接入,可实现企业微信、自有APP一键部署,便于企业实时进行信息核对、校验、薪酬发放。

弹性薪酬结算,满足员工灵活领薪需求

作为人力资源企业有力的获客抓手,薪太软通过建立发薪信用模型和智能资产—资金匹配系统,打造多场景薪酬垫付服务。助力人力资源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业务承接能力,获取更多外包订单;留住核心客户,获得行业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吸引优质员工,实现弹性薪酬结算,满足员工灵活领薪需求。降低行业成本、提高行业效率、传递个体价值,秉承简朴的价值观,薪太软希冀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更好解放企业自身职能,各自专注专业领域,互相合作,实现共赢。

人力金融市场的繁荣,除了依靠政策的扶植,技术的革新,也需要有口碑的支持。营销和资本或许可以吸引一时的受众,但想要品牌可持续发展,客户的认可和产品的品质才是关键。未来,薪太软将继续以用户为本,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让企业在每一次发薪时都能够看到零成本、零差错、零风险的效果;并且继续深耕互联网薪酬支付管理领域,真正扎根人力服务企业一线市场,满足更多企业不断增长的人力需求,取得市场认同,成为行业领导者。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