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据了解,适配式海试结束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经过为期一年的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已完成总装及陆上联调,技术状态具备转段条件,即将进入水池试验阶段。

“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来源:科技日报    2019-02-15 07:40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02-15 07: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母船“深海一号”将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研究任务,和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为期约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个左右潜次。

据了解,适配式海试结束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

“蛟龙”号从完成研发至今已10余年,部分设备性能下降,同时,经过百余次下潜,部分安装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个别部件和设备经过了多次修复,总体性能受到一定影响,安全风险升高。按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全寿命维护保障技术方案》要求,潜水器每隔10年须进行大修,以保持其先进的作业能力。

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大修主要包括全系统勘验与拆检、设备检验、故障修复、全系统复装、陆上联调、水池试验等,技术升级主要包括框架结构优化、控制系统升级、测深侧扫声呐升级等。经过为期一年的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已完成总装及陆上联调,技术状态具备转段条件,即将进入水池试验阶段。

“这是海试前的最后一环,将全面验证潜水器的技术状态。”丁忠军说,通过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具备了一些新功能:机械手有效作业半径提高了近30厘米,作业范围扩大,取样能力增强;升级后的控制系统精度提高,目标搜集效率大幅提高;测深侧扫勘查精度提高。

他同时表示,在大修与技术升级中开展了锂电池探索性研究,但其并不会直接替换“蛟龙”号目前使用的银锌电池。(记者陈瑜)

(陈瑜)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