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系列述评的第二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要走出实验室 大规模商用落地
对于“科技水平影响民族兴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容易被别人‘卡脖子’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怎样才能做到化危为机、与时俱进、继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评述中给出了攻克导向,“要深耕基础研究,培育创新氛围,核心技术研发奋起直追;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评述中还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更是如此。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虽败犹荣”的创新氛围,出台“允许试错、不行再来”的鼓励措施,让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
在人民日报对于知名企业家的访谈中,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院士认为,“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不能称之为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支持有技术实力和创新意愿的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合力攻关核心技术。
中国AI市场规模可观但缺乏领军企业
从整体发展规模来看,截止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AI)企业分布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主要集中在美、欧、中等国家和地区。从AI市场规模增速看,中国高于全球增速。据BBC预测,全球人工智能总体市场规模2020年将达到1190 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9.7%;其中,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2020 年将达到 91亿,年复合增长率约50%。
据发展历史看,从2014年起,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创业潮就开始兴起,2015年是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创业年,涌现了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创业公司,2015年和2016年新增数据分别为150家和128家,尽管近两年新增企业数量有所下滑,但该现状属于投资热潮下的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趋势。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总数达到670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企业总体规模非常可观,但是能将人工智能剥离出实验室,实现商用落地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人工智能独角兽应当具备商用落地能力
在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上,仅深兰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优必选等10家企业被评为“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度创新力企业”。原因是,纵观整个行业,无论从垂直领域或是综合应用领域考量,整个市场当前近千家人工智能企业中,由于人工智能热度加入创业大潮和尝试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企业很多,但是,类似深兰科技这样能够将技术转化为实体产品且实现大规模商用落地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并不多。
据了解,深兰科技的最新明星产品熊猫智能公交车已经在常州、衢州、池州、德阳、济南等国内多个城市试运营,服务于民,同时也与绿地集团签下了涵盖交通、安防、无人贩售等多个领域的大规模产品订单。
AI企业要创业成功 产品要经得住考验
市场是检验产品最好的场所,只有产品足够成熟、符合市场需求且能够大规模广泛投入使用、能够为运营和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冲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商用落地,被市场认可。
腾讯研究院&IT桔子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根据初步估算,截止到2017年6月份,中美人工智能行业倒闭企业总数已超过50家,而这个数据仅仅是阵亡名单中的一部分。研究显示,资金链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和融资失败等,是这些创业企业没有熬过冬天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因素,都与产品或者商业模式是否成熟落地有直接关系。
未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氶待高质量地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成熟、产品价值深厚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下,不断致力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以及商用落地,为行业变革和产业转型贡献切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