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平:给农业加一双智慧的翅膀

她就是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立平。在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立平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基于便携式终端的数字化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

陈立平:给农业加一双智慧的翅膀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03-08 09: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陈立平:给农业加一双智慧的翅膀

在她眼里,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如农业产业价值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已时不我待;在她看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在她投身农业发展的二十多年里,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渐渐成为了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为此,尽管她的研究履历中有30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和多项创新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她依旧秉承技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深入生产实践,努力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她就是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立平。

精准“套餐式”促农民增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精准农业被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确定为本世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是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经营全面结合的一种高科技农业。而当时,精准农业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技术产品和应用体系,我国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从1999年开始,陈立平团队就系统开展了精准农业研究与实践。在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总结出了不同规模经营条件下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和方案,将前期研究取得的精准监测、精准施肥、精准施药和精准经营流通管理等技术成果进行了集成创新,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成本精准农业技术组合,即“套餐式”技术应用模式。

在北京市采育镇下黎城村,鲜切菊花基地通过实施“套餐式”精准监控、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技术产品,达到节能、节水、节约劳动力、省肥、省药、提高菊花品质等效果。节约了用电量近30%,年节约成本30万元左右。

目前,“套餐式”技术应用模式已在全国15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耕地、肥、水、药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还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从而也推动了精准农业技术从研究走向应用。

农业发展需要独具“慧眼”

“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陈立平笃定,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的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立平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基于便携式终端的数字化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

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农务通”“农业掌中宝”“农田信息助理”等系列产品相继走向市场,这些成果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知识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方法手段的重要创新。因信息丰富、易用实用、便于携带,这些成果被农民们誉为“随身的农业专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这些知识和模型进一步发展并通过智能手机等多种形式的终端载体服务于农业生产。

陈立平表示,未来还将重点围绕精准农业智能测、控两方面,开展农业专用传感器、智能作业装备原理和方法研究,同时进行典型技术产品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形成适应不同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的系列技术产品,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支撑。

“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将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我们在未来应有效借力,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信息技术逐步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推进传统农村向美丽乡村转变。”提到未来的设想,陈立平充满信心。(王莹莹 彭 楠)

(王莹莹 彭 楠)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