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带一路” 高校教学亟待“供给侧”改革

“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建工程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对此,张水波还建议,高校要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使用的语言情况,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本科专业,培养出更多“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

服务“一带一路” 高校教学亟待“供给侧”改革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03-08 09: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服务“一带一路”,高校教学亟待“供给侧”改革

“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建工程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大学教授张水波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高等教育亟须做好人才培育、课程设置等‘供给侧’改革,加速培养具备通识的国际范儿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人才挑战集中在质量上,66%的企业表示难以找到高级别人才。”张水波介绍说,2018年他曾对我国承担“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重任的有代表性的29家大型国际工程集团公司进行了深入调研,受调研单位在列举其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时,“具有家国情怀的熟悉基础设施国际化经营规律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被他们列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也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这一数字仅仅是5000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还没有完全根据我国重大战略做出及时调整,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地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张水波分析说,一方面,我国大批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我国“走出去战略”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为此,他建议,改进相关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全球工程经营”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本科专业,并聘请长期从事国际工程一线管理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讲课老师,弥补学校老师的实践知识不足,在工科专业中增加一些经济管理和跨文化通识课程,并强化英文教学;在现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中,鼓励和引导高校开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一带一路’工程管理与基础设施运营”等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专业方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下面,增加设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二级学科,培养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在办学方式上,高校可以与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央企等合作,采用3+1联合培养等灵活方式,从而快速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张水波说道。

我国高校还有约11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和通用语言尚未开设课程,小语种人才存量明显不足。对此,张水波还建议,高校要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使用的语言情况,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本科专业,培养出更多“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