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煦:科普短视频也是艺术品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19-03-25 17:18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03-25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形式活泼的短视频,如今与高深的科学知识走在了一起,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们正尝试将短视频与科普相结合,推动科学知识传播、提升全民科学知识素养。近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4家权威机构联合字节跳动,共同发起全民科普活动“DOU知计划”,号召全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及其他有科普内容创作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积极创作和发布科普短视频。

当科普遇见短视频,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DOU知计划”发布现场,抖音科普类账号@NHCC全球探险运营人段煦分享了博物视角下的自然题材影像短视频拍摄经验,讲述博物学科普团队是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好。

图片1.jpg

(图为NHCC全球探险运营人 段煦) 

一“频”胜千图

段煦在分享科普内容创作心得时指出,随着科学传播形式和科普平台的不断演化,短视频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打破了知识传播和理解的壁垒,并以社交为纽带进行共享,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利用短视频,通过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亲民方式,让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门槛也逐渐降低,以往的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播壁垒被打破。短视频是未来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它做到了科学知识与受众的零距离接触,将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带给受众。

图片2.jpg

(段煦团队运营的抖音账号@NHCC全球探险) 

“科学影像的拍摄并不是负担,而是科学工作者的朋友、帮手,是能够服务于科学工作的。”在段煦看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大自然中的万千世界记录下来,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发布和留存,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延伸,也更容易为公众理解和接受。

基于团队中专家顾问组对博物学的研究特点,该团队的拍摄线路会借鉴“综合科学考察”的方法,采用有计划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学科观察视角进行拍摄,如一个地点的全方位自然描述,包括不同动植物物种、地貌环境等内容。他们还注重在不同纬度上对同一物种或同一类型地貌环境的对比,对重点拍摄题材,尽可能在每年同样的时间赴该地区记录、拍摄同样的项目,以积累物种、气候、环境变迁的资料素材,以便将来制作具有时间维度变化的纪录影像作品。“如果我们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就是一部极地环境的变迁史,也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图片3.jpg  

科普短视频也是艺术品

段煦指出,对自然科学题材影像的拍摄,是自然观察的延伸;影像作品,是对所从事学科描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挖掘题材的趣味性,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使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是科普工作者需要做到的。

图片4.jpg

(段煦负责运营的抖音账号@NHCC全球探险)

如何在科普类短视频中记录“美好”?段煦也介绍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表示,前期在策划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一定要尊重于事实,通过短视频题材把故事讲述完整,一定要把美带给受众,后期制作也要体现“美”。“我们传递的是正能量,因为我们的科学短视频也是艺术品。”

段煦表示,希望抖音能持续发挥平台科普价值,与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普专业人士建立合作,让高深专业的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走出实验室、研究院,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