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必须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原创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加快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深化改革上多出实招、硬招、妙招,切实“松绑”“加油”,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奋力攻关。

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4-01 08:03
来源: 人民日报
2019-04-01 08: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技创新必须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原创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加快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科技事业也应当如此,由高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日前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接受采访时提出的这个建议,很有见地。

推动科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势在必行。从科技自身来看,近些年我国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量均高速增长,国际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二。这样的增长速度令人欣喜,但也必须看到,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短板,并没有随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同步变长,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仍是严峻挑战。因此,科技创新必须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原创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无论是产品升级换代还是结构调整优化,不管是降低能量消耗还是减少污染排放,都要依赖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改头换面的低水平论文和滥竽充数的低质量专利,难以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代之以原创性的发现、发明和革命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科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就要对原有考核指标进行改革。科技考核就像高考“指挥棒”,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创新活动。以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量为指标的考核标准,势必引导科研人员挑选那些“短平快”、易出“成果”的项目,其结果只能是“数量有余、质量不足”,无助于原创能力的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推动科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就要改变不够科学的科技管理制度。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都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和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科研人员必须静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心无旁骛地进行长期攻关。如果项目申请程序太繁琐、填写表格太多,如果经费管得过严、过细,如果考核时间太短、频次太高,势必消耗科研人员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他们也很难有太大的自由探索空间,“精心科研、潜心攻关”就失去了必要保障。

推动科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就要在营造良好科研生态上下功夫。科技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明媚的阳光、丰沛的雨水、洁净的空气和营养充足的土壤。如果科研人员天天为柴米油盐忧心、为名目繁多的评奖操心、为五花八门的“帽子”劳心、为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焦心,怎么可能会聚精会神、宁心静气地追求学术卓越和技术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但是,一些改革举措还停留在文件上、本本上,一些“硬骨头”还未被触及。在深化改革上多出实招、硬招、妙招,切实“松绑”“加油”,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奋力攻关。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