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科学课上才要讲科学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底色,它并非可有可无,并非可以被任意打扮,按需添加。实验还要有对照组,具体到“萝卜实验”中,恐怕还应该有第三根大小差不多的萝卜,来听听孩子们不带什么情感色彩的话语。

不是只有科学课上才要讲科学

来源:科技日报    2019-04-19 09:13
来源: 科技日报
2019-04-19 09: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不是只有科学课上才要讲科学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底色,它并非可有可无,并非可以被任意打扮,按需添加。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科学思维的训练,也缺少对科学精神的追寻。”

教室里,每天被骂的萝卜比被夸的萝卜坏得快,学生可由此领悟到“言语的力量”。近日,成都某小学做的“萝卜实验”引发了争议。反对者认为实验毫无科学根据,结论过于主观;而辩护者则表示,它是教育活动,并非科学实验,孩子能从中获得感悟即可。

科学思维本应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说科学课上才需要讲科学,而思想教育课上就可以将它抛之脑后。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应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类似“萝卜实验”这样的教育实践并不新鲜,只是实验主体可能是米饭、苹果,或者别的什么食物。“萝卜实验”的核心假设,就是夸赞与批评的话语会对萝卜的腐烂过程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不过,既然管它叫实验,那么它就应该尽量满足一个实验的基本要素——控制变量。食物的变坏过程,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除了人的态度以外,还有食物所处的环境、食物的分量、食物本身的成熟程度以及食物表面的细菌数量等。

实验还有一个重要要素,那就是“双盲”,即观测者和实验者应该不知道实验的分组细节,对食物进行表扬或者批评的人,与最终记录食物变化程度的人,不应该是同一批人。

实验还要有对照组,具体到“萝卜实验”中,恐怕还应该有第三根大小差不多的萝卜,来听听孩子们不带什么情感色彩的话语。

从实验结果也能看出,并非所有被夸的萝卜都比被骂的萝卜坏得慢。即使如此,学生也给出了解释——被夸的萝卜骄傲自满,被骂的萝卜坚韧不拔。这种解释鼓舞人心,但是太过主观。其实,如果实验结果和假设不符,应该从实验设计和实验流程上找原因,或者重复进行实验,审视核心假设是否成立。

明明是思想教育课,为什么要如此纠结实验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很多孩子接触科学的第一步,可能恰恰就是从这样的实验开始。他们耐心地坚持了一个月表扬或者批评萝卜,也兴奋地看到了萝卜的不同变化。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能就掌握了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底色,它并非可有可无,并非可以被任意打扮,按需添加。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科学思维的训练,也缺少对科学精神的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伪科学”乱象,无论是对科研成果“张口就来”的质疑,还是对打着科学旗号的保健品的深信不疑,亦或是把“前后相继”当成“因果相关”的胡乱联系,归根结底,都源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缺失。

“萝卜实验”,其实是一次绝佳的教育机会。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抛弃科学的思维方式,用感性经验去给结论,无论这结论看起来多么有道理,都无法令人信服。要教孩子“好好说话”,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大可不必借助这一并不科学的实验形式。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