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汉瓦产线通线试产仪式在贵阳综合保税区举行。
早在贵阳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成立之前,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就曾说过,未来的5到10年,将是汉能和整个薄膜太阳能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行业内数据分析显示,未来5到6年,分布式发电及“移动能源+”这两类产品的全球累计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我国,这两大市场潜在规模将达10万亿元。
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革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码移动能源领域,而汉能不仅拥有全球第一的转化率和专利技术,还拥有汉墙、汉瓦、汉伞、汉包等多项新能源应用产品,几乎涵盖所有清洁能源应用终端。
汉能如今的优势与李河君的远见密不可分。2009年,李河君投入100亿,带领汉能毅然转向薄膜太阳能领域。
当时,光伏领域主要分为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两类,其中,薄膜太阳能的技术还不完善。但是李河君没有选择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的晶硅路线,而是坚持选择当时极为小众的薄膜太阳能方向。
李河君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解、不看好,但是,他却通过薄膜太阳能耗能少、柔性好、弱光效应好的特点,看到了太阳能发电的未来,并由此制定了汉能未来的创新战略。
汉能进入市场的第三年,光伏行业进入调整期。李河君借此时机,先后并购美国MiaSol、Global Solar Energy、Alta Devices和德国Solibro四家国际顶级薄膜太阳能企业。
并购完成后,汉能先后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形成全球联动研发机制。
“投资700亿8年不赚钱。”李河君曾如此形容汉能在创新上的投入。正是这样的努力,汉能造就了自己强大的研发和技术团队,这也是今日汉能崛起的基石。
2015年,李河君提出了移动能源概念,汉能开始向民用市场转型。汉能的汉瓦、汉纸、汉伞等多种移动能源产品,几乎涵盖所有清洁能源应用终端。汉能产品在国际上开始享誉盛名,先后与奥迪、美国航天局、波音等国际公司展开合作。
这一切,都与李河君的战略远见密不可分。
在北京汉能总部,一面近50米长的专利墙上,挂满了汉能的各种专利认证书,而这些只是汉能专利的冰山一角。目前,汉能累积申请专利超过10200件。李河君透露,汉能专利将在2022年突破30万件。
如今,汉能不仅在薄膜太阳能技术上领先全球,在薄膜产线核心装备领域也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具备GW级的高端装备年度交付能力。
在未来的5到10年,整个薄膜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里,汉能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定会成就汉能的跨越式成长。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 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将会进行相应处理。投诉邮箱:xfrbwstjj@163.COM 【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