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画质秒变高清,ASC19大学生的人工智能水平这么厉害!

来源:消费日报网综合    2019-05-31 17:27
2019-05-31 1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附文】人脸超分辨率中感知因子PI

人脸超分辨率是图像超分辨率中一类特殊的研究对象,它依然遵循SR技术的一些共有特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相似度越高、肉眼观察清晰度越差的“悖论”。常用的衡量图像超分辨率质量的方式是比较超清(SR)图片和高清(HR)图片的差异,比如两者之间的峰值信噪比(PNSR)或者结构相似性(SSIM)。但是,一个比较反直觉的事实是,很多算法能够得到很好的PSNR和SSIM值,但是肉眼观察SR图片的重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下图中右图SRGAN算法给出了肉眼观察最为清晰的SR图片,但是其PSNR和SSIM值均是3张图片中最低的。

  图片来源,https://www.pirm2018.org/PIRM-SR.html

Yochai Blau等发表于CVPR 2018年的文章(The Perception-Distortion Tradeoff)对上述反常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即对于图像超分辨率算法来说,其和HR图片相比引入的畸变越小,即和HR图片的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越小,则肉眼感知(perception)的SR图片清晰度越差。因此,为了更好的感知清晰度,牺牲一定的SR/HR图片之间的相似度在所难免。

  图片来源,https://www.pirm2018.org/PIRM-SR.html

为了更好的衡量SR图片的感知清晰度,即肉眼观察到的SR图片的清晰程度,PIRM 2018(https://www.pirm2018.org/PIRM-SR.html)图片超分辨率竞赛引入了感知因子PI(Perceptual index)的概念。

PI由两个参数Ma和NIQE综合给出,这两个参数的计算都不需要参照HR图片和LR图片,即SR图片感知因子的计算不需要参照原始高清图片和低清图片。所以为了防止超清算法给出的SR图片和原始HR图片之间的偏差太大,一般会限制两者之间的RMSE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否则SR图片相对于原始HR图片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举一个夸张的例子,如果没有RMSE的约束,超分辨率算法可能会把一只低清的猫变成一只超分辨率的狗。

ASC19初赛中的SR超分辨率赛题使用了PI值作为衡量超分效果的判别依据。

|<< 上一页 1 2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