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无疑是5G技术的商用元年,而商用的第一步,是寻找5G技术的落地场景与应用研发。6月18日,在5G产业三螺旋创新发展论坛上,京广传媒宣布联手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中央电化教育馆、同方投资、北京银行等战略伙伴,于北京国家文创实验区核心区共同建设5G联合创新实验室。
5G创新实验室成立 助力5G技术研发落地
据了解,该实验室成立的初衷是为入驻企业提供5G环境下的研发、展示、办公、技术转化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将设立5亿人民币的5G创投基金,用于对在5G时代投身应用场景的企业提供天使投资服务。目前,该实验室一期面积4000平米,已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
实验室建设计划分为三期。一期以京广传媒目前的4000平方米办公场地为基础进行改造,联合北京联通、中央电教馆、清华同方、北京银行共同打造汇聚了融媒体、教育、金融等产业的5G实验平台,协同推进5G创新实验室建设,并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创意孵化、商业转化、宣传展示等服务。二期计划改造京广传媒地下一层6000平米办公场地可作为拓展区,计划引入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数字金融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5G环境下的应用场景实验平台。
融媒体、教育、金融、其他领域是实验室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四大领域。通过搭建目前最新5G应用场景,为入驻平台的5G领域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支撑服务,旨在利用金融资本、技术支持、环境配套、政策引导孵化掌握5G尖端技术及创新商用模式的高精尖企业。
未来,实验室还将引入远程医疗(远程同步诊疗、手术及相关设备)场景实验,并探索5G时代金融服务、5G环境“升级版生活应用APP”、智能工控(无人机、无人车、全球实时移动3D打印)、游戏/电竞等行业的应用场景开发团队驻场实验。
多方共议5G应用前景 通讯技术飞跃未来可期
会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介绍,其所在的网络服务基础研究中心目前正投身web端的VR/AR技术的应用研究。曾经,VR/AR技术受限于穿戴设备、应用场景、价格等方面无法大规模普及,即便手机的普及使得VR/AR技术可以抛开专用的穿戴设备,但很多时候依然需要下载专门的APP,这一点足以让很多用户却步。
乔秀全的团队开始尝试使用web端代替VR/AR的专用APP,而现在的手机APP几乎都有内置的浏览器核心,这极大程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但是,VR/AR技术在web端使用仍然会牵扯到巨量的计算,这对云端服务器是个不小的考验,现有通讯技术依然无法克服延迟问题。
而5G技术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乔秀全的团队目前已经实现了分布式VR/AR技术,整个过程分为用户端、边缘、云三部分,基于目前手机硬件技术的强大以及5G所带来的高速通信、低延迟,将部分计算分流至用户端,云端的计算压力得到极大缓解。
会上,远度飞控公司的代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无人机行业的参与者,远度飞控深感如今的无人机行业,依然还找不到一个监管方和经营方双方都能接受的良好管理方案,“一管就死,一松就乱”是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除了管理,无人机在商业应用上还存在图像传输清晰度、信号基站位置、传输距离等方面的问题。
而5G则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对信号和图像的实时传输将不再是问题,虽然基站依然需要建在对无人机友好的位置上(深山、荒漠、不低于无人机飞行高度等)。而在监管上,5G可以让无人机实时在网成为可能,这就防范了“黑飞”的出现。
5G建设稳步进行 北京将率先实现热点覆盖
与会人员也表示,实验室的相关规划很多还处在实施阶段,而5G作为一项新兴且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全面落地仍需要时间与规划。
据同方投资战略合作部部长王永刚介绍,以他在电信行业多年的经验来看,5G技术的实施很大可能上会采用“重点覆盖,解决热点问题”的策略,一些特定地域或领域的问题不会很快享受到5G的技术红利。
5G的应用确实有更高维度的考量需求。作为第五代通信技术,5G技术具备高传输速率、低功耗、低时延、高可靠性等特点,对产业的助推作用巨大。中国、韩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已开始着手5G商用的普及。
2019年1月,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提出,组织一批共创空间、孵化器、中小创业投资等机构,重点在5G与文化传媒、金融、教育、物流、工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应用上孵化和培育100家左右5G应用企业,而三大运营商在5G技术问世之后也在不断的与第三方进行合作成立5G创新实验平台。
目前,北京计划在全国率先实现5G热点覆盖,到2022年北京市运营商5G网络投资累计将超过300亿元,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重要功能区、重要场所的5G网络覆盖,最终实现收入约2000亿元的5G产业目标,并拉动信息服务业及新业态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在政策驱动与行业需求的大环境下,对5G技术落地应用的探索与孵化,显得尤为迫切。而京广传媒联合多方成立“5G联合创新实验室”,以文化传媒行业为核心,以5G技术为基石,背靠VR/AR、AI、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尖端技术,也是对文化产业智能化转型新形式的有益尝试。
(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