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网络应用观察:团伙欺诈的特征与防控难点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07-19 16: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团伙金融欺诈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金融法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进行诈骗,从而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具有事件多发频发、风险传染性强、目标指向明确、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长春晚报》此前报道过一个被抓获的欺诈团伙,其主要角色分工如下:“头目”负责寻找欺诈目标,并制定策略,“猎头”负责物色愿意骗贷的社会闲散人员,“材料制作”负责为骗贷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内鬼”负责里外勾结骗取信贷机构的贷款。并形成了集用户数据获取、身份信息伪造和包装、欺诈策略制定、技术手段实施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欺诈团伙不仅分工明确,手段设计也环环相扣。利用大数据、AI技术等技术手段扩大欺诈覆盖面和精准度,利用身份信息伪造和包装,根据金融机构的风控策略和业务漏洞后,制定欺诈方案,瞅准时机发起骗贷等欺诈攻击。由此形成了集用户数据获取、身份信息伪造和包装、欺诈策略制定、技术手段实施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团伙欺诈的四个特征

团伙欺诈有组织有计划,手段隐蔽,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识别与防控,小智认为大体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1、组织化:金融欺诈从开始的散兵作战,呈现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团伙化,团伙内的每个成员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一定的相关技能的培训,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协同作案,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

2、隐蔽化: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各种新技术的利用娴熟,欺诈手段日益复杂化、隐蔽化。比如,诈骗团伙的犯罪分子都来自全国各地,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各种身份冒用、身份包装等等,欺诈手段复杂隐蔽、取证困难等。

3、内外勾结化:欺诈分子对金融的申请、受理、调查、评估、审核等的各项业务流程非常熟悉,并且很清楚金融机构的需求和风控规则,更准确地说了解业务漏洞。例如,很多骗贷案件中,打通了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或者很多非法贷款中介,勾结平台内部人员伪造资料,帮助借款人通过审核。

4、复杂化:相较于个体欺诈,这种团伙欺诈行为更难侦测和识别,传统的反欺诈工具无法从全局视角洞察欺诈风险,面临很大挑战。

团伙欺诈的三大防控难点

综合来看,团伙欺诈的防控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传统反欺诈手段一般通过账户、身份证、手机、IP等身份维度去识别,而个人信息很容伪造。尤其是欺诈团伙对个人身份进行了大量包装和处理,很容易绕过传统的防控手段。

2、反欺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的防控手段主要基于以往的历史经验训练和指导设计。这就导致已知的防控手段,难以防控最新的欺诈风险。

3、传统反欺诈手段过于依赖专家经验,需要大量人工标注数据和训练。而欺诈攻击手段千变万化更迭非常快,很多新的攻击手段对既有的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甚至免疫,这就导致不能及时对新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

面对日益严峻的团伙欺诈,金融机构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更科学、严谨的防控决策。下一期,小智将介绍防范团伙欺诈的技术思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