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火”在哪?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19-07-24 17:28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07-24 17: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因为旗下产品“蓝瓶的钙,特纯净的钙,特好喝的钙”等广告语,哈药集团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2015年通过资产置换对下属资产及业务板块进行整合,哈药集团打造了旗下医药商业上市平台,实现了医药工业和商业独立经营、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品牌价值近238亿元。

但外界并不熟知的是,2017年之前,因为各分厂独立构建IT系统,信息平台、软件版本接口、业务数据源头没有打通,再加上财务、招采、营销系统独立部署,哈药集团亟待提高企业协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障数据安全。

庞大的哈药体系

位于河南安阳的煤炭焦化综合企业鑫磊集团,也曾同样遇到了企业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

在整个焦化行业,配煤占到了80%以上,是成本的最大头。而通过人工的方式来计算煤焦化的原料配方,不仅可用参数有限,经常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成品质量也很难形成统一标准。

最终,哈药集团和鑫磊集团共同选择了“上云”。

“上云”之后,哈药集团月结时间从过去的每月22-31日,变为每月最后一天,次月1日就可以结出企业的单体报表;产供销各业务运行状态实时可控;核心数据库可扩展到32TB;运维统一化流程化。

鑫磊集团则借助云计算+AI技术,优化了配煤环节,降低了原材料的无谓损耗,同时将每吨焦炭的生产成本节约5元~50元,每年至少节省成本约3000万。

政企成上云新主力

哈药和鑫磊只是两个代表,随着人口红利日趋见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传统行业普遍面临企业创新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低、运营效率低、主营业务利润低,亟待提高人效的挑战。

这样的痛苦,逼迫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不得不启动“上云”的数字化战略。

与此同时,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系列规划落地,工信部和各级政府也在引导和推动政企上云。

工信部先后印发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和《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指南》),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的目标。

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已有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20多个省市出台了企业上云政策文件。

“云计算技术已经成熟到一定阶段,赋能效应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证明。国家在大力倡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上云。传统行业企业自身在思考通过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变革提升效率。另外,很多企业中的70后、80后中层,他们对新技术更加开放和主动。”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分析。

政企大规模上云,推动着中国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信通院在“2019可信云大会”上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9.2%。

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65.2%,预计2019-2022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525亿元,较2017年增长23.1%,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2亿元。

《白皮书》还指出,政务云正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

政企大规模上云,公有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将中国云计算行业推向Cloud 2.0时代深水区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玩家的重视和加码——

2016年9月,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负责人Scott Guthrie称,将持续加大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投入,未来几年Azure在中国计算规模至少要增长十倍。

次年4月,华为云BU成立,4个月后从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重注云计算业务的决心可见一斑。

本月,为提高中国市场份额,全球公有云行业领头羊亚马逊AWS大中华区完成了换帅。新任AWS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有着多年中国市场开拓经验,曾从零开始搭建团队将Kindle引入中国,并在短短几年内使中国成为Kindle第一大市场。她还曾在英特尔效力近20年,帮助英特尔在中国构建起服务器渠道市场,推动英特尔在中国500余个城市的业务拓展。

政企上云最看重什么

在Cloud 1.0时代,创新型和小微型互联网企业成为部署云计算的主体,主要是出于自身业务的互联网属性和成本原因考虑。

而在Cloud 2.0时代,传统企业或者政府的传统IT架构向云计算迁移,则是基于整体效能提升的诉求。

但因为本身体量大,信息化程度不同,传统线下业务重,各行各业场景复杂多样,政企要考虑将哪些业务上云,如何将业务上云,以及如何保证系统在迁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如何统一管理复杂的多云和混合IT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很难通过一套完全通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一蹴而就地解决。

《白皮书》指出,随着云计算产业的不断成熟,企业对网络的需求也在变化, 这使得云网融合成为企业上云的显性刚需。云网融合服务能力,是指基于云专网提供云接入与基础连接能力,即通过云平台对外提供云网产品,并与计算、存储、安全类云服务深度结合,最终延伸至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频发和数据安全监管的加强,政企数据主权意识觉醒,对上云过程中数据安全的要求上升到新的高度。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发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被称作是中国版的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也就是说,Cloud 2.0时代对云计算服务商提出的要求包括:具备线上+线下多场景、定制化服务能力,必须确保IT架构向云计算迁移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且需要混合云。这就说明Cloud 2.0不仅仅以计算、存储、网络、安全为核心,而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云计算,不再是简单的提供软件、提供服务,而是将软件、服务、芯片、硬件、生态五位一体。

以文章开头的哈药和鑫磊为例。

根据哈药集团IT系统各自为战的特点,华为云首先提供了定制化的云整体解决方案。

如上图,哈药-华为云专属云解决方案,分为两期部署,一期是SAP-ERP业务,二期是包括OA、影像系统业务辅助系统在内的服务,以实现性能优化,打通内网连接并实时备份。

第二步,是通过ROMA系统集成连接企业IT系统、数据、消息、API、设备、云服务,提供统一的应用与数据集成平台,打通各区域间应用流程、接口、消息及数据,保障系统集成稳性,加速企业上云。

第三步,针对哈药对系统性能、稳定性和业务安全性的要求,华为云BMS裸金属服务确保业务无需变更,便能一键式迁移快速上云。

有了华为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哈药集团IT系统安全稳定地“上云”,得以实现了产供销各业务运行状态实时可控,核心数据库可扩展,运维流程化、统一化的目标。

而在鑫磊集团,华为云工业智能体通过深入产线,详细采集和分析原料煤数据,解决了焦炭质量预测和配煤优化问题,并大幅降低了成本。

借助华为云工业智能体,鑫磊集团在选择原料煤后,输入各个原料煤配比、结焦时间以及炉温等数据,系统就会迅速返回预测结果。而在输入各个原料煤库存、计划配煤量、炉温和结焦时间后,系统就会自动返回经过优化的各个原料煤配比。华为云通过AI技术赋能云计算,帮助鑫磊集团优化了配煤环节,降低了原材料的无谓损耗,最终每年节省成本至少3000万元。

“传统大中型企业的业务场景比较复杂,没法用单一架构解决它的问题。另外,它有自己的历史存量,不可能完全把历史否定,重新来做新的架构。所以,它需要一个能够兼容它过去并且能够面向未来的架构。作为供应商,我们给它提供的方案要具备从现在到过去平滑演进的能力,包括要提供混合云。”胡维琦说。

截至目前,超过100万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选择华为云。华为云已上线160+个云服务、140套解决方案,云市场上架应用2800个。

在对系统性能和数据安全要求最严苛的政府和金融两个领域,华为混合云解决方案,已经帮助华为云分别拿下了超过350个项目和超过200个项目。

比如,天津港。在天津港的服务过程中,华为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云供应商,而是为其规划完整的云化路径,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在华为云Stack助力下,天津港的项目交付周期缩短为几天,审批流程由原来的两个月降低至平均两天,原本超过3天的资源配置发放时间缩减到半天。

再比如,在7月9日公布《长沙市政务云二期底座项目(新建部分)》招标中,华为云成为唯一中标企业。

长沙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在“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原因及相关说明”中表示,该项目属于长沙城市“数据大脑”中的基础性设施及云服务建设,涉及软、硬件技术,对系统安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华为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全栈云产品和服务的厂商,承建本项目可确保技术上的先进性和自主可控。

从2017年成立BU至今,华为云成为了增速最快的云服务商,尤其是在政务云和传统大型企业云方面,成为了主要的玩家之一。根据华为云今天(7月2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华为云规模客户数是去年同期的33倍,收入同比增长5.5倍;SAP上云客户数150+,排名行业第一;国内十大车厂100%、基因领域Top15的85%、视频监控Top 10的80%、互联网Top50中的60%均为华为云客户。

支撑华为云高速增长的,是其多年在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研发和运营所积累的技术实力,本土化和国际化拓展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企业服务能力,以及“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的中立原则。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全栈云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华为云服务所涉及的硬件(服务器、存储)、网络核心芯片(终端、网络、无线)、云操作系统(云平台操作系统、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基础服务、MPPDB数据库基础服务)等均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上不做应用”,能打开接口,吸纳所有创新的业务、应用;“下不碰数据”,承认数据主权归企业客户,帮助企业发掘数据价值;“不做股权投资”,不去培养一帮“亲儿子”,不让亲儿子跟合作伙伴竞争,打消了客户对业务和数据安全的顾虑。

今年6月,全球权威标准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和CSA(云安全联盟)宣布,华为云顺利通过4项安全复审和认证。4项安全认证审核范围覆盖华为云所有机房和一百多项核心云服务。其中,CSA STAR的安全评级为最高级别Gold级。

1个月后,在海南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信息安全企业家高峰论坛上,华为云获得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首批信息安全服务资质(云计算安全一级)。

另外,在中国信通院于“2019可信云大会”上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年)》中,华为云成为七家获得AAA(最高级)信用的企业之一。

“这一结果,实际上是呼吁云服商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云计算部主任栗蔚在发布和解读榜单时表示,当前云服务市场发展迅猛,一些企业在快速追逐业务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监管、合规性等问题,应加强自律和监管政策落实。

结语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云计算在中国进入到2.0时代的攻坚阶段。当政企成为增量市场主力,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术不断落地,云服务的竞争壁垒也将从价格优势转变为深入不同产业复杂多场景下的全栈服务能力,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安全性、性能等。而这场新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