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产业向好 酷狗推动音乐多场景消费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19-08-16 14:35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08-16 14: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数据表明,我国当前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向好,产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不断融合培育出更多新业态。

数字文化消费促进行业百花齐放

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数字音乐、网络直播、在线K歌、声音社交、二次元动漫等多元文化的产品,进一步激发了年轻消费者在数字文化领域的消费潜力。

以数字音乐平台酷狗为例,随着用户线上内容消费习惯的培育养成,酷狗平台90、95后用户较80、85后用户对数字专辑付费行为大幅提高。数据显示,有超过85%的95后都曾在线上为兴趣花过钱,游戏和音乐的消费支出排名第一和第二。另一方面,如洛天依、初音未来等虚拟歌手的出现及走红,则是年轻用户对数字音乐消费的新趋势,虚拟歌手的核心粉丝从15到25岁,这群Z世代用户不仅完成了数字音乐的消费行为,还在为这些虚拟IP创造大量的音乐内容。

在数字文化领域的消费过程中,不难发现内容的多元化和社交化已经成为新趋势。多元化能让消费者在文化领域尝试更多新的玩法和激发新消费,这些年轻人愿意为兴趣买单,如数字专辑、动漫周边、明星应援等。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垂直兴趣圈子,他们习惯于通过垂直社交内容平台进行“种草”和“拔草”,喜欢向别人“安利”自己热爱的产品、明星、数字专辑等,通过分享产品使用体验来获得认可。比如酷狗音乐上一位95后大学生念安娜,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她坚持在音乐平台发布歌单,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歌单达人,在酷狗累积了24万粉丝,发表了200张优质歌单。

“科技+文化”催生文化新业态

随着技术迭代创新,激发出消费者更多的潜在需求,同时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比如出现了“直播+非遗”、“戏曲数字化传承”、“短视频网红城市”等,通过新技术和新渠道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比如粤剧作为广东地区的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作为大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科技助推下,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迎来最好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去年酷狗直播就启动传统音乐复兴计划,粤剧大师倪惠英携徒弟林颖施亲临现场带来参加“非遗大师课”,作为粤剧大师的代表人物,倪惠英表示,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粤剧也曾经深刻影响了香港流行音乐文化。粤剧要有发展的生命力,除了借助新技术,还需要新渠道吸引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关注,用直播的方式焕新传承粤剧文化,不仅可以让覆盖面更广,直播的互动和生动的讲解,也可以拉近线上的用户对粤剧的认知,让他们近距离体验粤剧所带来的感染力。

在推动“直播+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自2015年起,酷狗音乐就启动了“传统地方戏曲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传播”项目,将10余种地方戏曲,涉198个大师、10137个曲目,进行建档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地方戏曲的呈现方式。

至今,酷狗“戏曲专区”的日播放总量超过10万,其中粤剧专区的日播放量超过2万。在 “戏曲专区”不定期还会有专业乐评人发表评论、赏析,乐评人团队除专业人士。其中也不乏年轻的戏曲票友,他们用符合当下视角和语境的方式分享撰写评论、赏析,吸引聚集了一大波同类爱好者相聚在戏曲版块,通过数字化的创新,酷狗戏曲专区更好的满足了曲艺爱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消费升级倒逼文化提质扩容

在文娱内容消费领域,各家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多样的内容需求,以消费需求来推动技术进步,以技术手段来提升内容质量。

目前“AI+音乐”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利用AI来服务于消费者音乐需求,是数字音乐平台的一个探索新方向。以酷狗最受用户欢迎的“AI智能推歌”为例,作为AI+音乐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酷狗算法工程师表示:“一首歌里往往包括情感、曲风、声学特征三类信息,把这个信息汇总成信息库,我们就能“读懂”用户的喜好,并为他们智能推荐歌单。”

在可见的未来,随着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发展成熟,“AI智能作曲”或许能给产业带来更多的内容扩充。用户随机输入一段旋律或歌词,AI就可以根据词曲风格智能补足整首作品,或给用户提供修改建议,帮助他们学习音乐创作技巧。这个场景一旦实现,音乐产业极有可能迎来全新的乐曲风格和创作方式。

随着5G的到来,数字文化领域会迎来一场内容消费方式和场景的革新。作为数字文化领域的头部企业,酷狗通过技术创新融入到多个音乐娱乐应用场景,或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内容消费体验。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