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价格很高的应用系统,常常没有多少用户。其实,也不仅是高校信息化,但凡大型组织的信息化都有类似的问题。
【用户数量平衡软件成本】
如果按照用户平均,用户少则人均成本高。但反观互联网应用,却完全相反。
当然,软件的价值各自不同,所服务的业务复杂度也不同,这样计算似乎没有足够的道理。但从其中能够看到一个大问题,或者说校园信息化中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用户。
互联网应用之所以人均成本低,本质上不是总成本低,而是用户数量足够大。信息系统是给人用的,不仅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增强生活幸福感。无论网络应用,还是高校内的系统。
【高校用户需要效率和便利】
例如财务系统,如果每个教职员工都能用起来,能够节省多少时间?例如教务系统,其实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理论上都会涉及到。再例如学工系统,不仅是学生工作处,实际上是每个老师,甚至每个学生都有用。只不过,还没有用起来罢了。
高校信息化早期,只是网络、电脑、服务器,跑起来的也是通用服务。后来有了部门应用,再后来有了单点登录、数据中心、统一门户,所谓的三大系统。这三个阶段,信息系统都是少数人的事情。
后来的后来(也就是现在),又跑起来移动应用。这一次,理论上,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了,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
但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现在的移动应用,只有移动,却少了应用。
通常的校园信息系统,设计思路都是以高校的业务为核心的。甚至于,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业务,而不管其他部门如何。结果,校园信息化,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教师和学生,校园信息化的参与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也应该是校园信息化的箴言。
高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高校的目的。初心是更高的效率和便利,使命是更好的教育和科研。
既然如此,高校信息化,就不能是个别人的事情,也不是个别用户的事情,甚至不是个别人对大部分人的事情。
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是校园信息化的参与者。这种参与者,不仅是能够从系统中查阅信息的轻度参与者,而是能够和系统互动的参与者。
查阅信息比较常规,例如查课表、查成绩,似乎也用户众多。查阅相对要简单,但互动就难得多了。
只因为通常的校园信息化系统,都不是用来互动的。说的夸张一点,因为大多校园信息化系统,是职能部门的工具,并不是给师生用的福利。
而且,通常的校园信息系统,设计的初心,就不支持师生参与互动。
这涉及到了传统的教育和科研管理,是计划的方式。过去学生少、项目少、专业少、就业好,可能也并不需要非计划的方式(或者叫做动态方式)。但如今的一切环境,都已经改变了。
【教师和学生,参与互动的三种方式】
师生参与互动,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参与到系统使用中,例如审批、请假、咨询等;二是按照系统功能装载和学习,例如课程、才艺、就业对接等;三是能够自行设计应用子系统,植入到校园信息系统中,例如社团、双创、公益等。
第一种互动,是常规的应用功能。严格意义上,也算不上互动。
第二种互动,是用户产生内容(UGC)。这是互联网2.0之后,通用的方式。这种形式下的校园信息系统,就已经算是“活”的系统了。
第三种互动,是用户产生应用(UGA)。这是互联网3.0了。这种方式,其实微信、微博、头条、淘宝,都已经存在。
第二种互动,还是应用系统,只不过需要平台化支持。目前的大部分校园软件系统,都可以支持。只是运营方面,需要下点功夫。
第三种互动,则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甚至说,已经不能用传统信息化的思维来解释,而要用生物多样性,或者互联网的生态来理解。
【卓云科技的微生态服务中台】
卓云科技的微生态服务中台,就是这样一套能够支撑第三种互动的软件产品系统,或者叫做体系。
微生态服务中台,不仅支持传统应用系统(可以向前向后都兼容),而且支持UGC的系统,只需要按照规则接入服务就可以了。
最关键的是,微生态服务中台,能够支撑UGA,支撑未来的应用需求。老师和学生,可以按照微生态服务中台的要求,自行编码独立的程序,无缝嵌入到系统中(当然要审核)。如此一来,校园信息化,就不再是静态的信息化,而是动态的、无止境、可持续、可生长的系统。
只有可生长的系统,才能积累过去、面向未来。
只有师生都参与进来的校园信息化,才会产生真正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