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植物大灭绝事件有新说

近年来,云南大学冯卓研究员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围绕“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与陆生植物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进而证实,曾经广泛分布于古特提斯洋东岸地区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突然”被草本石松类植物所代表的“草地”生态系统完全替代。

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植物大灭绝事件有新说

来源:科技日报    2020-03-19 08:31
来源: 科技日报
2020-03-19 08: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技日报讯(记者赵汉斌)记者日前从云南大学了解到,该校植物古生态团队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不同纬度植物地理区系对大灭绝事件或存在不同响应,因此不能以单一机制解释这一事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超过45亿年的地球演化历史中,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绝灭事件,其中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是最大的一次,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超过95%的海洋物种和超过75%的陆生脊椎动物绝灭,使生物界完成了从古生代演化生物面貌到现代演化生物面貌的过渡,对生物界的演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云南大学冯卓研究员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围绕“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与陆生植物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基于采自20余条地质剖面的3万余枚植物化石标本的系统研究,同时结合沉积学、多重地层划分等方法,植物古生态团队发现,分异度极高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最高出现层位之上2米左右,存在一个单种草本石松类植物异常富集的层位,而大羽羊齿植物群中的典型植物分子则彻底消失,证实了大羽羊齿植物群在演化后期存在“快速”绝灭事件。进而证实,曾经广泛分布于古特提斯洋东岸地区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突然”被草本石松类植物所代表的“草地”生态系统完全替代。

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地层对比,发现大羽羊齿植物群的绝灭时间比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发生时间略晚,认为不同纬度植物地理区系对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或存在不同的响应程度、模式和时序,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很可能与植物类群、植物组成面貌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地学期刊《地球科学评论》上。

(赵汉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