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留下的,更多是精神食粮

来源: 科技日报
2021-05-24 01: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苍天有泪,风送哀音。5月22日,袁隆平溘然长逝,享年91岁。

中华大地,国人在回忆他、传诵他、悼念他,有悲伤、有泪水、更有不舍。

人的一生有许多刻度,标注每个人的过往。在袁隆平的人生刻度中,种子是最闪亮的——它既刻画了他的一生,又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曾说:“你们年轻人不知道,肚子饿起来真难受。”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初心,就是让全国人民不会饿肚子。这些年来,他坚守初心、心无旁骛、无怨无悔,一辈子躬耕田野,始终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目标迈进。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宁静的山谷。初心,即决心、恒心。一颗颗种子,凸显出袁隆平一生弘扬科学精神。

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追风少年之时敢于质疑权威,向国外理论说不;曙光初现之际,不断分析总结,默默辛苦耕耘;功成名就之后,不改本色、朴实无华,挽起裤脚下田……他用科学精神扛起科研事业,一往无前,勇攀科学高峰,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最厚重的精神,总是出自无际的旷野。科学精神,是孜孜不倦、念念不忘。

91年,书写人生的厚度;91岁,攀登科学的高度;91载,诠释生命的温度。

人民忘不了袁隆平。“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正因为有了杂交水稻,让大家吃饱了肚子,不再挨饿,可以堂堂正正,挺起胸膛“站起来”。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他高高举起。

国家忘不了袁隆平。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杂交水稻“加持”,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3万亿斤,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国家永远铭记。

世界忘不了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和梦想。他曾带领团队去世界各个地区培育新型杂交水稻。如今,中国“杂交水稻”早已走向世界,为世界粮食发展,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曾说,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光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在农田里面多试验,免得变成一个书呆子。

哀思弥漫在那一片片他下过的田,那一根根他插下的秧苗,那一片片他走过的田埂,那一个个他到过的村庄……哀思慢慢融化渗透到每一寸土地。

丰收之时,请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他——夜空中闪亮的星。

(龙跃梅)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