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以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4-04-01 17: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茶祖吴理真其实就是一个科技人。”按照雅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勇的理解,自吴理真在雅安蒙顶山种下7棵茶树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茶科技带头人了。

刘勇认为,任何技术的升级,其实都是一次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从野生茶被发现再到人工种植,从茶产业发展本身来说,就是一次农业科技的提升。

近年来,雅安茶产业在雅安市委、市政府坚持“做标准、做品牌、做市场”的发展理念下,大力发展茶产业链,以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在茶叶科技水平上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为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雅安经验”。

新质生产力引领雅安茶产业“向新”求发展

“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标准。”刘勇一连用了4个“新”来总结雅安近年来在茶科技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补充说,雅安不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科技也是遥遥领先。

3月27日,刘勇口中的4个“新”有了更确切的答案。

“新品种3个、新技术3项、新产品2个、新标准2项。”这是雅安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何春雷在当天的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发布的近3年来雅安市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最新成果。

其中,除了各具特色的新品种和促进团体及行业的新标准、新产品外,新技术的科技成果分外亮眼,新质生产力使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充满了“科技味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茶叶来说,也是如此。

何春雷发布的第一项新技术,是关于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与特色新品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应用技术。资料显示,目前雅安收集和保存茶树野生种质资源2000余份,引进国内外品种200余个,这为茶树品种的选育奠定了根基。

第二项新技术是关于川茶优异性状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技术。该技术完成了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物候期、氨基酸、儿茶素、花青素等在基因组中的数量性状定位,利用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得到调控特早生、高花青素等性状的候选基因。

“这项技术实现了对川茶品种的植物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为优品选育提供了分子遗传学理论支撑。”何春雷说,

构建茶树重要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则是何春雷发布的第三项新技术,该技术创新集成了适应西南茶区生态特点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通过“三位一体”的绿色智能防控技术,确保茶园高质高效。

在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当天的茶科技展区前,吸引了不少国外嘉宾驻足留步,一名国外嘉宾在翻译的陪同下一一仔细了解了雅安茶产业里的科技元素,从他的表情中,能感受到他对雅安茶科技十分感兴趣。

科学管理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的力量,在雅安茶产业链条中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更贯穿于茶叶从种植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履带式山地茶园掘耕机就解决了丘陵山地茶(果)园的机械上山和掉头难题。茶色糖深加工产品和金花藏茶精华粉、九钱深加工产品等就以科技创新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功能。”刘勇说。

事实上,科学管理在助力雅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雅安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显示,近年来雅安市通过聘请刘仲华院士和王云研究员等茶学领域专家人才为“雅安特聘专家”,让茶产业的智力服务实现了常态化开展。

此后,还通过深化市校合作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先后建成了名山茶叶、雨城藏茶特色产业工程试点示范基地5个,核心示范区超5万亩。并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专家联合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

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开义介绍说,通过这项活动,茶叶专家们深入雅安重点产茶县(区),围绕茶叶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机改等方面,对茶农和茶企开展了科学技术应用指导,有力地提升了茶农的种植管理和茶企生产加工水平。

其实,在雅安市名山区的茶农之间,这样的科学技术交流,基本成为了一种日常。

因为家家都种茶,茶农为了增收,茶园的科学和规范化管理经验的学习,一般都是自觉性的。“好的经验、技术在交流学习后,都会用在自家茶园的日常管理上。”茶农宋建新说。

在名山区万古镇沙河村,近几年围绕茶园管理出现了一种“茶园管理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专业服务性组织,能为当地茶农提供茶园托管、代管的服务支持。

沙河村第一书记杨超介绍说,该组织是由当地7家服务型茶叶生产企业成立的一个联合社,为当地茶农提供培训、农机具租借等支持性服务。

“通过组织培训班或现场指导的方式,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向茶农传授先进的茶叶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茶农的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杨超说。

据介绍,下一步雅安市在坚持“做标准、做品牌、做市场”的同时,还将围绕茶产业抓立法保护,制定《雅安市蒙顶山茶保护条例》,从政策支持、落实责任、经费保障、规范行为等方面,来保障蒙顶山茶产业科学健康地发展。(张垚 陈丽如/ 文   雅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