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 输送智力 AI赋能智慧医疗 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联合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共同研制2025智能外骨骼系统

来源:中国网    2025-04-08 17:23
来源: 中国网
2025-04-08 17: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4月 ,在康复医学从"功能恢复"向"精准量化"转型的背景下,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共同研制具备实时健康评估功能的智能外骨骼系统"行者·启明"。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及运动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数量的激增,康复医疗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压力。据《2023中国康复医疗行业蓝皮书》统计,我国因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已突破千万量级,传统康复手段受限于人工操作效率低、标准化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需求。

在此背景下,国家卫健委提出“科技赋能康复”战略规划,强调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推动康复医疗产业升级。

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团队(梁军、杨鸣凤、李映、肖瑶、郭思逸、颜严、周庆)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团队(杨成斌、常晋、胡艳、李娅、何颜明、陈奕璇、冉闽、李敏、蒋绿利、石文豪、吴珺璇、简苏欢、余钒榕)自主研发的“智能外骨骼机器人”,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回应行业痛点,为康复医疗领域注入科技新动能。

行走功能评估革命

系统创新性集成步态生物力学实验室功能,可实时生成运动功能评估报告。

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师现场演示:患者在穿戴设备行走过程中,系统同步捕捉步长差异、关节力矩、肌肉激活时序等参数,进而生成量化康复建议。"这相当于把价值千万的步态实验室穿在身上。"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研发团队负责人杨成斌老师介绍:"设备采用'评估-辅助-再评估'的闭环模式,其独创的动态基线算法能识别患者的肌力改善,指导治疗师及时调整方案。"

三大技术赋能精准康复

【智能随动系统】

搭载"集成物联网"自适应芯片组,通过柔性压力传感阵列实时感知患者肌力变化。

当检测到特定肌群疲劳度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增强对应关节助力,实现"越薄弱越辅助"的精准干预。

【数字健康护照】

每位患者拥有专属加密康复云档案,系统持续记录超过2000小时的步态数据,AI算法可预测运动功能发展趋势,为临床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持。

【轻量化动态适配】

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树脂支架,能随患者肌肉维度变化进行自适应形变调节。

现场体验的李女士表示:"支架每周调整一次贴合度,比定制护具更智能。"

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

智能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是康复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创新,更标志着“科技+教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成熟。

随着脑机接口(BC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外骨骼系统将向更高阶的神经康复与居家康复场景拓展。

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团队将持续深化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与产业生态构建,为全球数亿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中国智造”的康复解决方案,助力人类健康福祉迈向新纪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