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野朋友计划”联合腾讯混元上线物种识别AI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25-05-22 16:27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5-05-22 16: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你拍到一片神秘树叶或一只模糊掠影,不仅能召唤AI“物种侦探”24小时在线破案,还能和这位知识渊博的“自然导师”唠嗑:“这片叶子为啥长斑?”“小刺猬冬天住哪儿?”更酷的是,你的随手一拍可能正为雪豹绘制生存地图,帮科学家拯救濒危生灵。

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技术公益团队宣布,其发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野朋友计划”正式上线AI物种识别与智能体问答交互新功能。该功能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首次将AI 应用于普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场景,让普通公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物种识别、知识探索与科学保护行动,致力于让公众每按一次快门都成为守护自然的力量,这也标志着腾讯技术公益在“AI+生态保护”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从精准识别到认知交互,构建生态保护AI双引擎

“野朋友计划”自上线以来,已联合多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联合打磨“物种之眼”AI。然而,生态保护机构联合公众参与领域存在两大痛点:第一,专业机构可通过“物种之眼”辅助处理和识别数据,但缺乏公众互动和识别的终端能力;第二,在城市生态保护上,用户虽有求知需求却难以获取相对专业的知识。此次新功能的上线,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腾讯 SSV 技术生态负责人李哲表示介绍,此次合作中,“物种之眼”使用的腾讯自研YOLO-World技术架构与野朋友小程序使用的混元大模型形成了能力互补的“双引擎”。混元大模型依托多模态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首次在生态保护场景中实现“识别+交互”的闭环。

相较于传统图像识别模型,混元大模型在两个维度实现突破。第一,实现对复杂场景的理解,野朋友小程序上线的 AI可解析用户上传的拍摄图片,推断物种特征;第二,输出知识,为用户提供通俗易懂的百科内容,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解答用户问题,例如“植物叶片发黄如何救治”“该物种对生态链的影响”等。

【野朋友小程序AI 入口操作页面】

这一功能的上线,让生态保护从“专业工具”延伸至“公众科普”。例如,当用户拍摄城市公园中的鸟类时,不仅能获得物种名称,还可以通过对话了解其迁徙规律、食性特点,甚至参与栖息地保护建议。

打通生态保护机构和用户参与链条,致力于全民参与

生态保护机构和用户是互不分开的,生态机构倡导公众参与的需求,而野朋友小程序上新的AI功能中,用户互动获取的知识内容来自权威的生态保护机构,他们收集并处理海量物种数据,也能够反哺AI模型训练。李哲介绍了推进野朋友上线 AI 识别相关功能的初衷:“我们会通过野朋友小程序、‘野朋友生物多样性数据协作平台’,持续连接公众和机构,形成数据的正向循环,进一步打通技术-机构-用户的生态保护链条。”

针对专业保护机构,沿用“物种之眼”的YOLO-World技术与“野朋友生物多样性数据协作平台”,对野外红外相机、监测设备拍摄的图片进行批量处理,服务于种群调查、栖息地评估等科研和保护场景。

面向普通公众,用户可将拍摄的物种图片上传至野朋友小程序中的AI,通过对话获取深度信息。例如,发现城市中的昆虫时,可询问其生态价值,系统将结合地域生态数据生成科普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正在积极沟通科研机构构建“公众可读的物种百科库”,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表达,并通过AI交互设计降低知识获取门槛。例如,雪豹的科研监测数据将被转化为“这只雪豹出现意味着本地岩羊种群健康”等直观描述。

【提交物种识别和发现记录,并追问获得更多知识】

用技术连接人与自然,构建城市生态地图

在即将到来的北京、深圳线下活动中,“野朋友计划”邀约了一批“野朋友生态探客”,一起体验AI功能如何助力城市生态探索。例如,参与者使用小程序识别城市绿地中的昆虫、鸟类后,体验AI 识别和互动,与生态向导一起了解更多城市生态物种,并提交生态探索的结果,未来这些结果将和其他公众参与的项目一起,构建城市生态地图,通过聚合公众上传的物种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谱,帮助城市管理者评估当地生态系统健康度,让公众直观感受自己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保护行动的价值。

5 月 22 日,“深圳·生物多样性拼图”公众参与活动启动,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依托“野朋友”小程序及数据协作平台,深圳市民可参与物种观察与记录,共同构建深圳生物多样性地图,为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李哲呼吁:“用技术连接人与自然,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行动,希望更多人加入‘野朋友计划’无论是记录窗台的昆虫、识别路边的野花,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使用AI,都在为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