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村焕新韵,红色热土启新程——珠海科技学院石门绘梦实践队开展线下实践调研

来源:中国网    2025-08-06 16:18
来源: 中国网
2025-08-06 16: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珠海科技学院石门绘梦实践队开展线下调研,沿着崭新平坦的村道来到珠海市斗门区一个拥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始建于清乾隆九年,即1744年)的客家村落——汉坑村。

▲图为突击队和村民在宽阔平整的沥青道路上交谈

刚进村口,一辆蓝白色的公交车引人瞩目,经过了解,这是斗门新开通的村口微公交:Z282线路。通过增设“汉坑三队”“汉坑首末站”等站点,解决了村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乘车,极大地享受到出行便利。

▲图为汉坑村村民正在乘坐公交

走进村庄,一座古朴庄重的牌坊巍然矗立,这是由区政府专项投入、精心修缮的重要文化地标,承载着汉坑数百年的厚重记忆。斑驳石柱重获新生,其上浮雕祥云栩栩如生,刻有“升平应瑞、五代流芳”等大字,无一不诉说着清朝时期五世同堂的辉煌。一旁的纪念碑上详整记录了当年的建村历史和“三为先”在内的村落文化和精神内涵。重建牌坊一举不仅回顾了历史风貌、在传承客家文化方面,和推动文旅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汉坑村口新建牌坊

走进客家美食基地,内里蕴着艾草清香,非遗传承人巧手翻飞间,十二道古法工序化作墨玉般的艾饼,芝麻花生甜馅蕴藏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生存智慧;蕉叶轻裹的茶粿蒸腾氤氲,糯米与猪肉的咸香交融诠释"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青瓷碗中,茶叶、芝麻与香菜在咸茶里奏响和鸣乐章。“喝之前要先在碗里倒上一点花生,再淋上咸茶,喝起来很像汤的口感,但又带着茶的清香,是很独特的味觉体验。”参与其中的队员如是说道。这些承载乡愁的活态传承,正通过生产性保护转化为文旅融合的珍贵资产。

▲图为队员们正在品尝客家美食

午后,队员们乘车穿行于青山叠翠之间,抵达浸润红色基因的黄沙坑村。村口五百载古樟巍然伫立,苍劲枝干承载着抗战烽火的历史印记。在八甲乡农协会旧址,1932年邝任生同志领导农民运动的史实于文献展陈中历历可考;清代夯土建筑群保持着原有空间格局,见证抗日游击斗争的峥嵘岁月;青石砌筑的革命古井,留存着军民共用的历史痕迹。

▲图为农协会旧址

当艾饼清香萦绕着重生的圣旨牌坊,当古樟绿荫映照连片鱼塘,汉坑村以文化基因解码筑牢精神根基,黄沙坑村用红色资源转化激发产业动能,共同构建“历史文脉保护-现代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新格局。

▲图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队活动旧址

结合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既要深耕文化根脉铸魂,更需锻造产业引擎塑形。斗门镇通过历史文脉保护工程,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借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壮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生态提质计划,优化人居环境,绘就了"文化兴、产业旺、生态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以科技赋能助力非遗数字化保护,以青春智慧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成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先锋力量。(供稿:陈腾勋、聂艳、陈焯琳)

【责任编辑:闫景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