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一期)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建设正式转入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阶段。
封顶仪式
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华油工业区油松路,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体由地下2层及地上3栋单体组成,涵盖设备及服务用房、地下车库、室外供气站,科研实验室、储能间及冷却塔。作为集“办公—实验—中试—孵化转化—产业园”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基地,承载着中国石油新能源战略转型和未来新能源市场布局,全力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以新能源技术创新为引擎、产业集聚为纽带,为深圳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绿色建造,环保建筑双认证。项目建设秉承“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建材、绿色技术应用,建筑外墙采用受天气影响小、安装方便的ALC夹芯保温板和预制混凝土保温板,结合Low—E中空玻璃外窗,在提升建筑耐久性和舒适性的同时有效减少现场粉尘和建筑垃圾,显著提升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室内选用预制ALC节能隔墙和矿棉吸音吊顶兼具轻质高强、保温隔音与有害气体吸附功能,打造恒温舒适、健康安全的科研环境,通过绿色建材与被动式节能设计协同建筑综合能耗显著降低,充分体现可持续建筑的环保价值。
项目团队集成多项绿色技术构建高效能源体系,通过光储直柔系统实现光伏发电、储能与柔性用电智能协同,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结合屋顶风力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建筑“回”字型布局捕获风能,形成风光互补的清洁供电网络,在地源热泵系统的支持下利用稳定的地热能实现供暖制冷的高效转换。
同时,创新引入PVT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同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与热能,通过智能管理平台有机整合,形成多能互补、梯级利用的绿色能源网络,最终实现建筑能耗降低、减少碳排放量的环保目标,满足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与近零碳建筑认证标准。
技术创新,工艺驱动品质。由于支撑梁标高低于塔楼板面需拆除支撑梁才能进行塔楼结构施工,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通过专家论证与设计复核,优化拆除工艺,调整施工工序,先完成地下二层顶板施工,再分区域快速拆除第一、二道支撑梁并同步实施基坑监测及周边堆载控制措施,成功实现两道支撑梁同步拆除,既保障基坑安全又有效推进了施工进度。
经综合技术分析与现场条件评估后,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施工,摒弃分层压实回填工艺,采用流态固化土分层回填,通过管道将流态固化土泵送至各作业面,避免因现场肥槽宽度限制降低工作效率,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为突破传统后浇带施工对二次结构和装修进度的制约,项目创新采用结构整体性良好的超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通过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结合膨胀加强带设置实现结构整体连续浇筑,在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同时消除后浇带等待期,使二次结构及装饰装修工序提前45天插入大幅缩短关键节点工期,实现质量与进度的双重提升。
数智赋能,智慧建造管理。项目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全专业三维模型,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可视化协同设计,通过RevitMEP和Navisworks软件进行管线碰撞检测,优化排布方案,减少设计变更实现“零碰撞、零拆改、零返工”施工,结合成品支吊架与装配式机房技术大幅提升安装效率。
基于BIM模型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与物联网传感器数据联动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运用时空编码技术统一异构BIM数据格式,快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使施工周期缩短40%,材料损耗率从5.2%降至1.8%。
项目同步建立三级节点管控体系,采用“红黄蓝”预警机制动态调配资源,结合AI摄像头、安全广播实时监控现场施工情况,严格执行“样板引路+首件验收”制度与工序“三检制”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实现零重大安全事故目标。
中铁建工集团将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以高标准、严要求,全力以赴确保研发中心项目圆满收官,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来源:中国中铁建工集团)
(编辑王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