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红色先锋团“薪火相传,铸魂三晋”暑期社会实践队8月2日至7日前往山西省偏关县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乡村振兴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关键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问卷调研、文创实践和直播助农等多种形式,记录偏关县发展现状,积极思考乡村振兴路径,为当地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深挖文脉,激活历史遗产新动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乡村文化建设正是为乡村振兴铸魂,因此实践团队将文化挖掘作为理解偏关乡村振兴的根基。
在文笔塔公园,队员们不仅细致考察其建筑构造与历史沿革,更通过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收集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对其作为文化符号价值的认知与期待,为文旅融合提供民意基础。深入偏关护城楼,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梳理了这座明代军事防御设施的历史脉络、建筑智慧及当前保护状况,积累了详实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素材。实践团队还拜访了偏关县三晋文化研究协会,与负责人深入交流,精准把握当地文化特色与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为整个社会实践主题确立了清晰的文化主轴。同时,队员们将连日来的文化感悟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当地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体验,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向现代市场价值转化的可行路径。
行走山河,把脉文旅融合与生态发展
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较真较劲不叫穷,真苦真难真实干”。沿老牛湾旅游公路,实践团队对沿线景观节点进行了系统的拍照、摄影取材和资料记录,评估旅游公路对资源串联的效能。队员们深入理解其作为“黄河入晋第一湾”的历史文化地位与旅游开发现状,实地调研了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供水、发电、生态调节及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深刻认识到重大工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在水泉乡红门口景区及沿线,队员们考察了土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与历史价值,并重点参观了 “地下长城”,通过专业讲解获取了关于这一独特军事遗产的详尽信息,为思考边关文化的保护性开发积累案例。
聚焦产业,洞察乡村经济活力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践团队也是深入基层,实地感知偏关产业发展的脉动。队员们走访了水泉乡等典型村落,观察乡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并调研了“梁作”品牌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详细了解其运营模式、市场销路、带动本地就业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获取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手案例。连续两晚深入县城太虎坡、十字街区域,对活跃的“地摊经济”进行了细致观察与商户、消费者访谈,评估其对促进灵活就业、丰富夜间消费、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实际效果,切身感受本地经济的“烟火气”与韧性。实践的高潮是实践团队精心策划的助农的农产品销售的直播活动,队员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化身主播热情推介偏关县有机小米、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旨在拓宽线上销路,提升品牌知名度,将对新媒体的了解转化为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经济的创新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赴山西省偏关县红色先锋团“薪火相传,铸魂三晋”暑期社会实践团从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到文旅融合路径的实地探索,从乡村产业现状的细致把脉到运用新媒体助农的创新尝试,队员们以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在奋斗征程中磨练意志品质,让青春根系深深扎进祖国大地,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绽放永恒的芳华。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