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执笔 聆听雄安 |“雄安记忆” 口述史调研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来源:中国网    2025-08-29 11:30
来源: 中国网
2025-08-29 11: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记录雄安新区发展历程,聆听新区居民故事,感受新区建设以来的变迁,河北大学 “雄安记忆” 口述史调研队历时 5 天深入新区各片区,通过采访新区村民、片区居民及非遗传承人,系统记录新区发展中的 “变” 与 “不变”,探讨居民生活变迁引领的文化新方向,展现未来之城先行发展示范区千年大计的文化责任担当。

7 月 30 日,团队抵达雄安新区,正式开启雄安新区建设八年变迁的口述史调研工作。团队成员分为三组,分别对新区村民、片区居民以及非遗传承人中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进行访谈。

在河北大学原副校长、廊坊师范学院原校长、历史学院杨学新教授,河北大学博物馆馆长任会来和廊坊师范学院张建军老师的带领下,“新区村民组” 团队成员与八于乡薛庄村妇联主任夏兰棉展开交谈。据夏兰棉介绍,该村目前以毛绒玩具产业为主,妇女是从业的主力军,村民收入稳定。雄安新区建设后,当地发生显著变化,道路、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一幅美好生活的绘卷正徐徐展开。

在郑京辉老师的带领下,“新区村民组” 同学采访了南后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大雨。通过采访详细了解到,该村现有人口 730 余人,雄安新区成立后,外出人员返乡增多,产业实现多元发展。王大雨于 2016 年上任后,积极领导开展 “南后台一家亲”“大锅饭” 等活动,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有效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8 月 1 日上午,在任会来副馆长的带领下,“片区居民组” 的同学对雄安绿研智库有限公司董事长、感动雄安 2024 年度人物姚培进行采访。采访中,姚培详细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在雄安新区成立后全链条推动绿色发展的脉络,同时提及团队积极推动妇女儿童事业,鼓励当代年轻人把握雄安发展机遇,实现青春梦想。

8 月 1 日下午,“片区居民组” 的同学来到罗河社区,与罗河社区、河西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泽展开访谈。李泽表示,在回迁群众面临从村民转变为市民的适应挑战时,她带领团队建立 “小螺号” 志愿服务队提供全程帮助,同时打造梦想书坊、暖心驿站等诸多便民设施,未来将继续推动社区的精细化管理。

在廊坊师范学院吕宸烨老师的带领下,“非遗传承组” 团队成员走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传承人刘国对。通过此次走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到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历史以及制作过程。这些精心制作的芦苇画,独具白洋淀特色,不仅展现了淀区的自然美景,更成为一种令人自豪的大美艺术。

此次雄安口述调查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学术田野调查,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河北大学青年学子用笔尖与镜头,进一步讲好雄安故事、彰显雄安特质,充分展现雄安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崭新局面,为雄安发展留下鲜活而厚重的民间注脚。(供稿人:河北大学 姚明宇 任哲罭 刘书含)

【编辑:赵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