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变革、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阶段。国家“专精特新”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安徽省“制造强省”政策的系统推进,形成双轮驱动格局,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位于蚌埠市的安徽凤凰滤清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是在这一时代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典型代表。2025年7月15日,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涂改液大王”团队深入企业一线,通过实地参观和资料研读,系统考察了其在专业化深耕、绿色化转型与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揭示出一条传统制造企业依托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与内在逻辑。
专注如一,铸就技术护城河
走进企业产品展示厅,仿佛步入一个滤清技术的“百科全书”。琳琅满目的滤清器产品呈矩阵式陈列,涵盖空气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及空调滤清器等四大核心类别,细分品类超过9000种,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非道路移动机械乃至新能源车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是一个产品陈列空间,更是企业四十年如一日专注滤清技术研发与制造的物质年鉴。墙上悬挂的“中国驰名商标”、“滤清器行业十大品牌”、“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牌匾,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市场与客户对“凤凰制造”品质的高度认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企业建立的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截至调研时,凤凰滤清器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20%,涵盖高效过滤材料、新型结构设计、智能制造工艺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这些专利不仅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专精特新”中“专业化”与“精细化”的直接印证。在空气滤清器领域,企业开发的多层复合纳米纤维材料显著提升了过滤精度和寿命;在机油滤清方面,其创新的旋装式结构和旁通阀设计确保了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保护;针对国六排放标准实施的严苛要求,研发的高效燃油滤清器有效控制了颗粒物排放;而为新能源汽车开发的专用空调滤清器,则集成高压静电驻极、活性炭吸附和抗菌涂层等多重技术,保障座舱空气环境安全。正是凭借这种持续深耕细分领域的定力与创新力,凤凰不仅成为国内一汽、东风、江淮等主流车企的核心供应商,更成功配套卡特彼勒、约翰迪尔等国际高端装备制造商,产品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中国精密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绿色为底,打造可持续制造样板
步入生产区域,企业的绿色理念迅速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屋顶连片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生产线注入清洁电力,大幅降低碳排放。据介绍,这一光伏项目是企业实现低碳运营、迈向“绿色工厂”的重要组成。在核心制造环节,环保举措同样扎实:一套先进的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实现了生产废水的净化回用,显著降低新鲜水消耗;在注塑等工艺中,部分传统材料已被生物基环保材料替代,从源头减少污染。系统性节能降耗改造使单位产值能耗持续下降,为企业赢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的认定,也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的统一。
数字赋能,激活敏捷制造新引擎
数字化转型是凤凰滤清器提升竞争力的又一核心策略。在智能化仓储区,无人搬运车与自动分拣系统高效协作,大幅提升物流效率。这背后是企业依托物联网和云平台构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订单处理、生产排产到质量管控的全流程信息化覆盖。面对“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带来的机遇,企业进一步将数字化应用延伸至研发与供应链环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产品性能,加速新品开发;借助供应链协同平台,整合全球供应商资源,实现物料精准配送与快速响应。数字化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企业柔性制造和敏捷创新的核心支撑。
安徽凤凰滤清器的发展之路,映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个典型范式——以“专精特新”定位聚焦高附加值环节,以绿色制造重塑生产流程,以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能。三者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共同构建起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系统。在安徽大力推进“制造强省”的背景下,凤凰的实践为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只有坚定专业化方向、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主动拥抱数字科技,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安徽凤凰滤清器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从老工业基地成长起来的“小巨人”企业,正以滤清技术为基、以绿智双翼为势,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向上攀登。它的故事,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同类型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转型经验。(供稿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涂改液大王”团队)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