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赴使命 用科创护安澜——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研究员徐洪

来源:中国网    2025-09-24 15:59
来源: 中国网
2025-09-24 15: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摘要: 研发的监测装备与软件,融入重庆地灾一二三级监测预警体系,在21个区县3821处隐患点落地应用,成为守护库区安全的“科技哨兵”。他推动成立重庆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纳入自然资源部创新平台培育基地,2019年升级为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如今,这个平台已成为重庆地灾防治的“技术中枢”,团队也获评首批“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十多年间,他们的足迹覆盖了库区主要灾害隐患点,累计采集的数十万组现场数据,不仅成为他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更让他深刻洞悉了库区地质灾害的“脾气”——常规监测响应滞后、误报漏报率高、复杂山区隐患识别难,这些痛点,成了他日后科研攻关的靶心。

在三峡库区的崇山峻岭间,有这样一位科研人:他用20年光阴扎根地质灾害防治一线,顶烈日、冒寒暑,足迹遍布渝东北的灾害隐患点;他以创新为刃,攻克10余项核心技术,让地质灾害预警从“滞后响应”变为“超前感知”;他用科技成果筑起生命防线,成功预警53起大型灾害,守护3000余人的生命与3.5亿元财产安全。他,就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研究员徐洪。

初心如磐:在山野间筑牢科研根基

21世纪初,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枢纽,地质环境复杂——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质灾害频发,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心腹之患”。彼时,刚投身地质科研的徐洪,便带着“守护一方平安”的初心,踏上了翻山越岭的征程。

为摸清库区灾害隐患的“家底”,他与团队成员常年穿梭在渝东北的深山峡谷中:汛期冒雨排查滑坡体,盛夏顶着40℃高温记录数据,寒冬在结冰的崖边安装监测设备。十多年间,他们的足迹覆盖了库区主要灾害隐患点,累计采集的数十万组现场数据,不仅成为他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更让他深刻洞悉了库区地质灾害的“脾气”——常规监测响应滞后、误报漏报率高、复杂山区隐患识别难,这些痛点,成了他日后科研攻关的靶心。

扎根一线的坚守,终结出丰硕成果: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5项,参与数十项应急抢险工程,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先后斩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等8项省部级奖励。他的事迹《新时代的同频人》,更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大赛中获奖,成为科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

创新破壁:让科技成为防灾“利器”

“地质灾害防治,比灾害快一步,就能多救一群人。”这是徐洪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库区防灾的痛点,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场“技术突围”,用创新打破传统技术瓶颈。

为破解岸坡风险管控中“只能看表面、难知内部”的传统局限,徐洪团队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了峡谷岸坡声震动力学监测技术:建立跨频段声震联合监测方法,在三峡库区建成首个岩质岸坡声震动力学野外观测站,能“听”到岩体内部的微损伤信号,使灾害感知能力较现有手段提前数月至数年,准确预测了2023年巫峡独龙3号斜坡的局部垮塌位置。

为破解传统岸坡危险性评价方法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团队创新提出“全息地质要素与监测信息深度融合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整合地形地貌、岩性结构等基础地质数据,与实时位移、应力应变等动态监测信息,搭建起物理机制与数据算法双驱动的岸坡实时动态危险性预测模型,彻底改变传统静态评价模式,实现两大关键革新:一是岸坡危险状态可小时级动态更新,二是评价颗粒度由“岸坡段”细化至“单个坡体”。

目前,该成果已在巫峡段岸坡风险管控中落地应用,针对龚家坊滑坡、独龙滑坡等12个重点滑坡体,建立起长期监测与动态管控体系。这一应用有效解决了以往岸坡评价中“预测精度不足”“事前预防针对性不强”的痛点,既能为岸坡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切实保障长江黄金水道通行安全,也为流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筑巢引凤:以平台之力聚创新动能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徐洪深知,科研平台与团队是技术突破的“孵化器”。为此,他牵头组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团队,从零开始搭建技术体系,最终打造出行业内少有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团队”;他推动成立重庆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纳入自然资源部创新平台培育基地,2019年升级为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如今,这个平台已成为重庆地灾防治的“技术中枢”,团队也获评首批“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新能力持续领跑:10余项核心技术经院士评价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国际领先;研发的监测装备与软件,融入重庆地灾一二三级监测预警体系,在21个区县3821处隐患点落地应用,成为守护库区安全的“科技哨兵”。

守护未来:为长江安澜续写新篇

如今,三峡库区战略地位愈发重要,但危岩崩塌防控仍存短板——隐患识别颗粒度不细、水下监测技术薄弱、预警时效性待提升,这些新挑战,成了徐洪团队的下一个攻关目标。

从青涩的科研新人到行业领军者,从单次应急抢险到体系化防灾,徐洪20年的科研路,始终与三峡库区的安澜紧密相连。他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科技抵御灾害,用坚守诠释着科研人的责任与担当——未来,这位“地质哨兵”仍将伫立在库区的山岭间,以创新为笔,继续书写守护长江安澜的科技篇章。(供稿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作者;苗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