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第三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实践研讨会”举办,通过“跨龄AI通识大课”“AI市集体验”等环节,让与会者感受人工智能教育的活力与温度。
研讨会的首场“重头戏”是一堂“跨龄AI通识大课”——《我的智能新伙伴》。这堂课由多位老师组成多元教学团队,面向四至六年级的跨龄学生群体进行授课。这种“跨学科、跨龄、家校协同”的授课模式,构建了一个所有教育参与者共同承担的AI教育共同体。
课堂上没有晦涩难懂的代码和定理,充满了“你画我猜”“声音克隆”“一键换装”等趣味互动环节。学生们在其中直观地体验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式AI的魅力。正如研讨会现中关村三小校长杨刚所说,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通识”,其本质是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
研讨会的“AI市集体验”环节,汇聚了50余个前沿互动项目。智能讲解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北京三号卫星模型……学生们在市集的展位前流连忘返。这种可触摸可交互的体验,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将抽象的AI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认知。
本次AI市集的运营体现了“家校社协同”的强大力量。家长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操作设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技术原理。这种由家长和社会深度参与创造的开放、互动、探索型学习环境,展现了学校打破课堂壁垒、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成效,让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共育的“交响乐”。
在研讨会的说课环节,多位老师分享了AI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案例,从低年级利用AI设计义卖海报的项目学习,到高年级探究手势识别算法的深度课程,AI技术成为了辅助学生认知、激发创造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工具。
本次研讨会通过“课堂+市集”的立体化呈现,诠释了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如何从单一课程走向融合生态;展现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如何赋能学生全面成长,让他们更自信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