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解读:转基因技术目前应用在哪些领域

来源: 人民网
2019-05-28 10: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以来,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工业等各个领域,成为国际上研究应用的焦点,同时也由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风险的争议受到质疑。

从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实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育种技术从最初的自然驯化、人工选择、人工诱变、杂交育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这一技术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结构明确、功能清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打破了物种界限实现基因转移,拓宽了遗传资源利用范围,更为精准、高效和可控。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与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编写的《理性看待转基因》指出,传统育种是依靠品种间的杂交实现了基因重组,而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基因定向转移实现了基因重组,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基因及其组成以获得优良性状。转基因育种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跨物种的基因发掘,拓宽遗传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转移,使生物获得人类需要的特定性状,为高产、优质、高抗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例如,抗虫棉花就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中,从而能够专一性抑制棉铃虫发生,减少棉铃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稳产增产、提质增效。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早已在人类生活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料显示,198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人胰岛素商业化生产,是世界首例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目前人类广泛使用的人胰岛素、重组疫苗、抗生素、干扰素和啤酒酵母、食品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很多都是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产品。

以接种疫苗为例,早期疫苗大多是减毒疫苗,即把病毒培养出来后做处理,让它变得没有攻击性。这种疫苗虽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程序,但也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后来科学家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即转基因技术制造疫苗,彻底消除了疫苗的安全隐患。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药物已经遍布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转基因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也有长久历史,如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食品用酶制剂、添加剂和洗涤酶制剂等。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如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利用转基因生物发酵燃料酒精等。

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其它所有高新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需要严格的安全评价和有效监管,同时做好信息公开以及标识管理工作,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