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驱动、市场择选 踏出中国音乐行业的康庄大道

来源: 国际在线
2019-09-06 11: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国际唱片协会(IFPI)曾表示,中国是下一个伟大的全球机遇,有可能与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市场比肩。从不受国际唱片公司所待见到吸引国际业界的关注,国际唱片协会之所以给予中国音乐市场如此高的评价,与中国的正版化音乐环境和市场运营模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音乐市场饱受互联网盗版的冲击,一度被视为“音乐黑洞”。直至2015年的拐点到来,国际唱片协会也在这一年表示“中国正走向真正的交易型市场”。彼时,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必须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架,史称“最严版权令”。最严版权令的出台,使版权进一步成为了焦点,数字音乐平台的竞争至此围绕正版内容展开。

版权政策的完善,重塑了音乐市场环境,更将中国音乐从盗版和免费下的过度“自由”中解救了出来。面对音乐正版化的趋势,数字音乐平台开始与唱片公司达成合作积极购买版权,并开始解锁独家版权的“隐藏属性”——即通过分销的方式授权给其他平台,实现版权共享。而这种“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的出现,从根本上激发了数字音乐平台保护版权的积极性。拿到独家代理的平台由于掌握数据,可以有效监控市场上的版权情况,出于财产权考虑,一旦发现盗版便会积极维权。同时,这种模式还防止数字音乐平台付出的成本东流,由于有1-3年的“独家”的相对稳定期限,使得数字音乐平台乐于、敢于培育音乐人,在音乐人身上花成本,客观上激发了音乐人的热情,中国数字音乐正版化的进程也得以加速。

2017年9月,在国家版权局的推动下,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阿里音乐等在内的主要数字音乐服务商,版权内容相互转授权达99%。而平台方之间达成的这一合作,不仅明智更意义深远。高达99%的转授权比例不仅极大程度地保证了音乐作品的广泛传播,更在深层次推动了数字音乐平台竞争进入下一良性阶段。在开放合作态度的基础上,数字音乐平台通过数字专辑、会员权益等功能的丰富,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激活了中国数字音乐市场。

国际唱片协会认为,反盗版行动的奏效和数字音乐平台之间的竞争,这两个因素是中国音乐产业收益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从数据也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音乐市场在全球排名第19位,到2015年即暴涨63.8%,升至第14位。而到了2018年,中国音乐市场的全球排名已经升至第7位。

可以说,将“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评为中国音乐市场的规范化最大功臣并不为过。光明日报曾发文表示:独家版权有利于净化产业环境,培养公众付费意识。正因为与平台独家的版权合作,让音乐在版权上有了“主人”、有了关注,也有了今天的价值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琦也曾指出,“让听歌变得简单”其实是所有数字音乐平台的共同追求,但这种简单并不意味着取消必不可少的交易博弈和市场竞争。不顾权利人和数字音乐平台利益的强制合并或强制授权,其实是把主体之间的市场博弈行为看作是“市场失序”或“市场乱象”,也必然破坏来之不易的数字音乐市场。此外,从版权持有者的角度出发,对平台方在版权收益、版权保护、包括音乐作品和音乐人的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决定了全平台授权在商业上实施的困难程度。而在全球范围内,也都无法保证任何两个音乐平台的内容完全一致。

不难看出,中国音乐市场发展的自然选择造就了“独家版权+转授权”的特色化模式的施行。在市场实现高度正版化与自由化的同时,平台方的良性竞争性也打开了中国音乐市场的活力,并逐渐培养出了用户的音乐付费意识和行为,全面正版化的趋势也让中国音乐行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如今,政策驱动下渐趋完善的版权环境,以及多元化的市场模式正支撑着中国音乐正版化的局面,这,也将成为数字音乐产业链长荣发展的稳定基石。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