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在上海,由SIT中国、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和《21世纪商业评论》联合发起的“中国锐商创新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1996年诞生于以色列的SIT(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系统创新思维),在过去的24年里,已经累计为全球73个国家的1400多个企业和组织提供过创新咨询服务,被视为全球创新领域的标杆企业。2014年,作为“中以创新合作”的第一个正式引进项目,SIT落户上海。
之所以发起成立“中国锐商创新联盟”,SIT中国CEO李坤表示:对SIT来说,5年前,以一个“创新咨询公司”的角色进入中国市场当然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但今天,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据李坤介绍,未来,基于“中国锐商创新联盟”这个平台,SIT中国不仅将继续输出其核心的创新方法论和工具,而且将以更加组织化、常态化的方式,为加入联盟的中国企业提供学习、交流和协作的机会。
“今天,所有的中国企业应该都已经深切地感知到了,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事关生死的大事。不过,在强约束条件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率地创新,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李坤表示,通过组建创新联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投身到中国的创新大潮之中,对SIT中国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机遇。
问:SIT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发起成立“锐商创新发展联盟”?
答:过去5年,SIT中国主要通过提供创新咨询的方式,为中国企业提供服务,现在,我们希望用一种更积极、更深入的方式服务于更多中国企业。因为我们感知到,创新已经成为越多越多的中国企业的越来越紧迫的需求。
这与两个大背景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从全球经济角度看,2018年以来,各种限制性状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相信大家对此也都有直观的感受。
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正在消失。“后发优势”的消失,并不完全是坏事。这其中固然有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快速进化,甚至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跟随者”变成了“领导者”。而作为“领导者”,当然很难再去学习和借鉴,创新也就成为了唯一可能的选择。
问:锐商创新发展联盟,和国内现有的其它创新联盟有什么区别?
答:作为联盟的发起方之一,SIT的优势,也将是整个联盟的优势。
SIT的核心优势就是,我们拥有一套“高效创新”的方法论和工具。这是SIT创始人基于对20多万个成功创新案例的深度研究总结出来的创新规律、方法论和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和个人“有方向性、有步骤性、有技巧性”地高效创新。
过去24年,这套方法论和工具,已经在全球73个国家的1400多个企业和组织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它还在不断地迭代、更新。在中国,SIT的服务对象则是包括中国科技部、GE、HP、拜尔、海尔、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00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和组织机构。
更重要的是,SIT的核心理念是“盒内思考”、“盒内创新”,也就是说,以约束条件为前提,基于组织和个人现有的能力和资源,寻求创新之道。我觉得,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需要的不是天马行空的烧钱式创新,而是在人才、资金、资源等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创新建立、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锐商创新发展联盟的理念,更契合当下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
问:为什么SIT会选择和《21世纪商业评论》、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共同发起这个联盟?
答:对于一个有着明确创新目标的企业、组织或个人而言,它需要的服务,其实包括三个层面:获取创新知识,接受创新培训,落地创新项目。你可以看到,我们锐商创新发展联盟的三个发起方,恰恰就是这三个领域的专业机构。
事实上,我们还在邀请更多其它领域的专业机构加入联盟,以便为我们的成员提供更加立体的服务和支持。
问:锐商创新发展联盟的主要服务对象,将会是谁?
答:就企业而言,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初创企业,他们往往正在试图弄清楚,如何让他们刚刚起步但可能缺乏创意的企业进入起飞模式。二是正在经历行业快速变化和巨大生存压力的传统企业,他们渴望创造新的增长点,渴望为企业建立一个新的未来。
问:锐商创新发展联盟将为成员提供哪些服务?发展的目标是怎样的?
答:首先,我们希望能够将SIT此前点对点向企业提供的3个产品,转化为联盟的“基础服务”。这3个产品分别是:对个人或团队的创新思维培训,对项目或产品的创新方案咨询,以及,项目或产品之间的创新大赛。我们称之为:始于思维,成于结果,忠于文化。
但我认为,联盟更大的价值在于,将众多创新者聚集起来,推动他们的交流和协作。未来,在这个“创新浓度”极高的平台上,SIT的方法论和工具,将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从而快速提升所有联盟成员的创新效率。
我们始终相信,SIT是个好工具,但它必须与更多需要它的创新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威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IT要做的,就是“宝剑赠英雄”。
问:你觉得,对中国企业来说,未来的创新机会将在哪里出现?
答:毫无疑问,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模式变革,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机会。但这些机会,最终往往会被少数头部企业独占,并且,在颠覆性创新大行其道时,很多被卷入其中的创新者,由于缺少方向感甚至违背规律性,不仅创新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我建议他们更多地重视“微创新”,比如,在成熟行业的边缘地带出现的机会。几年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电商行业的竞争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创新型电商始终在不断涌现。如果用SIT方法论来解释,你可能需要做一点减法、除法,或者属性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