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可信基础链平台在北京中国技术交易所正式发布。活动由IEEE区块链资产交易委员会、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及新技术应用中心)、北大软微-八分量协同创新实验室联合主办,北京八分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共有12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推进基础链平台的发展以及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应用。
主办方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及新技术应用中心)副主任于晓潭表示,在当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依靠持续的科学创新。拥有充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根本保障。可信基础链是围绕新科技、新技术、新理念,着力构建区域网络与应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将会成为从技术研发、方案输出、技术选型、项目落地、成果推广及后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致力以加强区块链标准化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为目标,协同攻关;以构建具有自主可控技术与广泛应用实践意义的区块链平台为己任,打造可信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为企业或组织提供区块链综合管理平台、区块链数据安全服务、区块链数据确权交易等。
IEEE区块链资产交易委员会主席袁昱
会上,IEEE区块链资产交易委员会主席袁昱表示,鉴于区块链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扩大交易规模上具备的显著优势,基于区块链的资产交易将成为大势所趋,未来围绕区块链技术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竞争将会更加激烈。IEEE基于自身经验和优势,给出两条药方,一是开源,开源可以使得项目的实现方式可以被外界检查,二是标准,标准可以帮助项目获得在全球的权威组织进行信用背书,通过这两个办法可以有效提升公信力。
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副所长杨斌
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副所长杨斌指出,区块链技术具备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点,具备低成本建立信任机制的能力,从而用到社会管理和政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杨斌老师同样认为,当前区块链行业处于群雄逐鹿阶段,迫切需要标准和规范。此外,他强调说,区块链技术不能只讲概念,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应用中去,现在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已经在福建海产品交易平台、浙江阀门全球交易平台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探索。
北京大学沈晴霓教授
北京大学软微学院网络软件与系统安全系副主任沈晴霓教授表示,可信基础链平台将可信技术同区块链技术进行了一个深度的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区块链平台的共识效率,能够解决很多应用条件下的现实问题,未来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相融合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区块链技术及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支撑。
中心首席科学家阮安邦
中心首席科学家阮安邦博士表示,可信基础链就是运行于现有区块链下层的负一层链下链。他能实现区块链底层安全可信验证、全链运营监控、链上DSaaS软件生态、兼容跨链数据流转实现隐私确权交互等。
阮安邦博士接下来从架构、服务、场景三个角度对可信基础链做了详细介绍。目前区块链行业存在标准不统一、建设成本高、管控手段缺失、数据交互困难等问题,可信基础链结合了跨链技术、可插拔技术,通过可信层和账本层相分离,在安全、监管、产业三大平台能够很容易的实现区块链技术在防篡改、可追溯等应用场景上的价值。另外,可信基础链在现有的可信计算基础上作出优化,用异构共识技术构建起去中心化的信任根,能够对抗近90%的恶意攻击,因此具备极强的可信度。
可信基础链将首先重点支持三大应用场景,它们分别是江西抚州的能源互联网与智慧变电产业区块链服务平台、浙江台州的智能制造与水暖阀门产业区块链服务平台、福建福州的海洋经济产业与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区块链基础设施。八分量联合创始人魏明博士演示了可信基础链平台,并介绍了核心功能。
中物联现代供应链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书成
对此,中物联现代供应链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书成予以高度的认可。他认为区块链与供应链领域如产品追溯、供应链金融等方向具备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目前人们对区块链技术有一个担忧,一旦区块链投资方或运营方退出,那链上数据安全谁来保证?可信基础链的诞生,其“-1”层链下可信基础链的方案,毫无疑问可以解决大家的这个顾虑。
北京华成智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娄健
北京华成智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娄健表示,以过往项目经历来看,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政务管理体系,借助链上数据的可信可追溯,有助于解决资产的资金、运营、维护、后续处置等问题,这或会成为可信基础链将来应用的一个极具可行性的场景。
此次活动与会单位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中物联现代供应链研究院、开金控股、北京燃气蓝天控股有限公司、等30余家机构。可以预见,本次可信基础链平台的发布之后,将会调动各方资源,发挥市场优势,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形成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未来,平台将努力构建全国性区块链自主创新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自主可控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
(张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