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窃取隐私 不容漠视

据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自己手机上安装的很多APP存在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的现象。对很多人来说,失窃几千元的后果未必大,而一旦手机中的隐私被窃取的话,则可能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和心理折磨。

手机APP窃取隐私 不容漠视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0-06-09 08:0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0-06-09 08: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自己手机上安装的很多APP存在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的现象。其中一款移动教学软件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两万五千次;另一款办公软件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

手机APP窃取隐私或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早已不是新问题。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须品的背景下,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深度依赖决定着其已成为人们的随身物品。工作开会时携带手机,居家旅游时携带手机,甚至休息时也将手机放到床头。那么,一旦一些APP无视用户权益,随意窥探、收集用户隐私的话,消费者将毫无隐私和安全感而言,沦为被随意窥视隐私的“裸奔者”。由此,本来是提高生活品质和便利度的智能手机就完全可能沦为被操纵的“肉鸡”。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工作生活中的私密聊天内容会被偷偷地录制、窃取,睡觉休息时的画面会被录制、传播,手机相册中的照片会被上传,扩散。要知道,这些隐私更直观、更私密、更具有画面感,泄露的后果也更严重。

对很多人来说,失窃几千元的后果未必大,而一旦手机中的隐私被窃取的话,则可能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和心理折磨。利用先进技术窃取用户隐私的行为,让弱势的用户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其摆布,除非其舍弃智能手机,返回到“老年机”时代。

当作恶的APP比现实中的窃贼更可怕、更难以防范的时候,就不能仅靠弱势的消费者来抵制,更不能靠唯利是图的APP开发者、运营者良心发现。根据有关规定,APP未向用户明示并经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否则将会被下架。根据网络安全法,侵犯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证照。根据刑法及司法解释,非法获取行踪轨迹、通信内容等信息50条以上的,或者其他信息5000条以上的,就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信息时代,守护公民隐私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守护公民的财产安全。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理当积极作为,科学应对,妥善处置。如推行强制标准和事先审查制度,不符合保护隐私标准不得面市。强化监测力度,及时下架、屏蔽违规APP,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史奉楚)

(史奉楚)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