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椎类最“长寿”化石刷新认知 灭绝时间比现有记录晚3000万年

阳泉长寿螈能够存活在晚二叠世的华北地区,与石炭—二叠纪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晚二叠世最晚期,华北板块是少有还保存热带丛林环境的地区,这为始椎类化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难所”。

始椎类最“长寿”化石刷新认知 灭绝时间比现有记录晚3000万年

来源: 科技日报
2020-12-09 03: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始椎类最“长寿”化石刷新认知 灭绝时间比现有记录晚3000万年

  阳泉长寿螈化石标本受访者供图

新解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12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刘俊研究团队研究报道了一件产自山西阳泉晚二叠世(距今约2.54亿年)的始椎类化石新种。始椎类是一种原始的爬行型类,属于羊膜卵动物的基干类群。这次报道的新种被命名为阳泉长寿螈,打破已知始椎类化石最“长寿”纪录,亦是目前为止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的唯一记录。相关成果发表于《化石记录》杂志。

始椎类生物的体形颇为庞大,具有尖利的牙齿,体形类似现代的鳄鱼,是当时河流湖泊里的顶级捕食者。此前这些化石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地层中。这件二叠纪晚期的化石标本只保留了头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员研究比对了很多原始的四足动物类群,最终确定它属于始椎类,这个结果很令人惊喜,此前认为这类化石在早二叠世晚期就已经灭绝了,这个新的记录比其他已知记录晚了近3000万年,刷新了我们对这一类生物化石分布的认识。

研究团队于2018年—2020年对山西阳泉的二叠—三叠地层和生物群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工作。今年早些时候报道的二齿兽类新种白氏桃河兽也是出自这一生物群。这次阳泉长寿螈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这一动物群的组成。

阳泉长寿螈能够存活在晚二叠世的华北地区,与石炭—二叠纪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始椎类是一类典型的适应热带丛林气候的生物。在欧美的石炭纪古赤道附近分布着大量的热带湿润气候下形成的煤层沉积,这也是发现始椎类化石最多的地区。但随着二叠纪全球气候的恶化,湿润的热带丛林逐渐被干旱的热带荒漠所取代,这导致了始椎类化石分布的迁徙和碎片化。晚二叠世最晚期,华北板块是少有还保存热带丛林环境的地区,这为始椎类化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难所”。

(陆成宽)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