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产城人融合 共建共享新示范

在太湖湾科创带上,108公里的太湖岸线贯穿新吴区、无锡经开区、滨湖区、宜兴市等无锡主要板块,聚集着无锡最强的科创力量,更牵动着沪苏浙皖创新能力最强的环太湖城市群。这里拥有多张国家创新名片,“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等大国重器都在这里诞生。

科产城人融合 共建共享新示范

来源:科技日报    2020-12-17 11:04
来源: 科技日报
2020-12-17 11: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太湖湾科创带上,108公里的太湖岸线贯穿新吴区、无锡经开区、滨湖区、宜兴市等无锡主要板块,聚集着无锡最强的科创力量,更牵动着沪苏浙皖创新能力最强的环太湖城市群。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看来,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既是无锡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无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利用其地理、科研和产业优势,在科创时代,跑出新的加速度。

日前,无锡又按下加速键,“新智囊”——南京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无锡应用中心落地,将智能算法领域的高端技术成果应用到关键性场景。同时无锡又出台了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以及研发应用创新。

政策平台先行,引入创新资源

沿太湖谋划科创带,无锡有着得天独厚的科研和产业基础。这里拥有无锡超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60%左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院校。

同时这里拥有多张国家创新名片,“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等大国重器都在这里诞生。

“‘科产城人融合’的理念将贯穿始终。”谈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表示,太湖湾科创带核心是“一核十园多点”拥湖发展,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其中,“一核”指聚焦太湖新城,打造无锡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和“内核”。 “十园”和“多点”,则包含了科创带上发展潜力较强的园区平台和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创新资源,点面结合,联动发展。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付昊桓为这种联动发展的模式点赞:“我们最看重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之间的交叉和碰撞,无锡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如互联网、制药、制造等,随着科创带的建立,领域间交流交叉增加,将有利于技术发展和更多应用落地。”

这种联动发展还体现在科技创新与当地产业以及发展需求相结合。“针对太湖蓝藻问题,我们开发、研制了12种蓝藻打捞辅助设备和16种不同类型的蓝藻打捞船。”“奋斗者号”的研发单位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的科技处处长吴文伟介绍,利用我们的科研力量,成功解决了蓝藻打捞的实际需求以及瓶颈难题。

打破区域篱笆,实现共建共享

“环太湖城市圈在长三角区域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经济发达,人文相通。同时各个产业集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孙海东表示,未来如何打造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创新生态共生共荣、思想文化开放包容、体制机制相互弥合的创新共同体,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

11月24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共同发布了《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提出今后苏锡常将进一步通过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打破区域创新合作“篱笆”,共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今年以来,无锡还参与签署了《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在经营好城市间产业链创新链互动“小循环”的同时,打造长三角一体化“中循环”引擎,争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

根据《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太湖湾科创带将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1+N规划和政策体系,协同联动沪苏浙皖“环太湖”城市群,以四大圈层联动,推动构建由内到外、从弱联系到强链接的创新经济生态圈,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 陈 曦 过国忠 杨 仑)

(陈 曦 过国忠 杨 仑)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