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梁巍:早发现、早干预是听力残疾儿童康复的关键

来源:消费日报网综合    2021-01-14 14:09
2021-01-14 14: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17岁以下有听力残疾(含多重)的人数约58万人。由于听力损伤可能导致儿童言语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还会逐步影响语言表达,进而加重家庭负担。”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梁巍指出,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 能使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听觉言语功能,与健听儿童一样上学、就业,从而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据介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是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技术资源中心和行业指导机构,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听力国际等国际机构的国家合作中心。

为改善我国聋儿康复状况,中心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制订并组织实施了五个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五年规划,帮助近40万名聋儿得到不同程度康复;推动建立省、地、县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千余家。与相关高校合作开创了我国听力语言康复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常年开展基层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在职培训,为推动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语言康复行业发展的关键标志之一,就是言语治疗师数量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但据初步估计,我国言语治疗师数量还不足1万人,且尚缺乏相关职业标准。“儿童言语治疗是一个多学科融合、多专业交叉的职业,技术门槛和准入门槛都是很高的,但大部分从业者缺少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知识,从业资格还不达标,就整个社会而言,言语治疗师人才依然短缺。”梁巍说。

为共同推进国内语言康复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近期,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还联合北大医疗脑健康开展了关于儿童言语语言治疗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旨在借助双方专业力量,夯实语言康复的专业建设,探讨并建立国内言语治疗师的认证和考核标准。

梁巍告诉记者,培训涵盖针对一线从业人员所必须的知识及技能,包括儿童言语治疗师必须的岗位要求,儿童言语语言治疗要掌握的知识、诊疗思路、评估理念,儿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等专业内容,将展开8大模块、为期100课时的线上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真正提升实际教学干预治疗能力。

与此同时,中心还努力发挥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的技术引领作用,承担完成各类科研任务40余项,开发完善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行业的方法、技术及相关标准。

其中,中心创新推广“个别化家庭培建计划”,适用于0至3岁听障儿童的康复模式之一。“我们的康复治疗不光针对听力语言功能的受限,而是提出‘全面康复’这样一个理念,从孩子各方面身心发展入手,包括家庭功能也要得到提升,重视家庭、家长的培养工作。”梁巍介绍,个别化家庭培建计划就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强调家长和家庭其他成员在听障儿童自然生长环境中发挥支持、示范作用,关注照料者养育和听语康复细致经验技巧培建及其应用效果的有效干预模式。

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只是开始。“未来中语康通过康复实践、资源合力,还将形成标准化的康复治疗体系,向全国言语康复机构推广应用,以此来规范言语语言残疾康复服务的技术流程和执业行为,尽快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执业标准,以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梁巍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