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为针,数据为线,内容业如何逆风翻盘?

来源:中国网科学    2021-02-04 10:55
来源: 中国网科学
2021-02-04 10: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数据日益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数据,让数据赋能内容,更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发现趋势,愈发成为各行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优质数据内容具备哪些特征?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数据内容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新闻人才培养上有何特色?

新浪新闻、封面新闻联合推出“未来媒体访谈”问道中外新闻学院院长系列节目。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明新院长,请他分享对数据内容发展的看法,以下为访谈实录:

优质数据内容:真实性、全面性、便捷性

未来媒体访谈:请您用两三句话来概括什么是数据内容?

张明新:我对数据内容的理解比较宽泛。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文本、图片、视频都会慢慢转化为数字内容,为媒体内容生产和分发提供良好的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明新院长

未来媒体访谈:您认为优质数据内容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张明新:首先,优质数据内容应该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第二,优质数据内容的覆盖面比较广;第三,在生产过程中,优质数据内容应该具备便捷性和高效性。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内容生产

未来媒体访谈:您曾经指出过人工智能技术会历史性地改变中国媒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明新: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塑造影响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快。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新闻生产越来越快捷、便利,历史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的面貌。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线索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效果反馈等各环节。

未来媒体访谈:数据开放共享对数据内容生产意义重大,您如何评价我国数据开放现状?

张明新:我们在体育、财经、健康等领域的数据开放都做得不错,数据开放为新闻生产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数据不互通,格式不统一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还需要努力。数据开放才能带动更广泛的应用,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数据,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向媒体或机构开放。

未来媒体访谈:华科的“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张明新: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的理念就是用人工智能的知识、理念、方法来研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思路、变革趋势,把智能传播作为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生长点。其中传播科学主要体现在数据科学思维上,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与活动时,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尤其是要注重数据化的倾向和趋势。

多学科融合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未来媒体访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数据新闻和可视化上有哪些教学方面的尝试呢?

张明新:我们设置了人工智能、用户分析、大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数据新闻等与信息传播技术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未来媒体访谈:华中科技大学是我们国家传统的工科强校,被称为“中国的MIT(麻省理工大学)”,华科在新闻人才培养上有何特色?

张明新:我们学院最开始的办学方针是“文工交叉、应用见长”,所谓“文工交叉”强调新闻传播学要跟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科学类专业进行交叉,“应用见长”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现在,我们将这种理念发展为多学科融合的发展理念。我们在保持新闻传播学自主性的同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除了理工科之外,我们还与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融合。我们马上会在博士、硕士项目中开设新的方向,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会开设健康传播特色的实验班。

未来媒体访谈:华科毕业生中,有多少学生去新媒体就业?

张明新:我们同学去新媒体就业的比例非常高,至少是比较高的。我们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播音主持五个专业,其中传播学专业的同学全部去新媒体就业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有15%-25%的同学去新媒体公司就业,广告学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有10%-15%同学去新媒体就业。

未来媒体访谈:请您为未来的数据内容生产者提一些期望?

张明新院长:第一,高校要培养数据内容相关的人才。第二,我们的新闻生产,要更有创意性、创造性,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张铭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