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力指数居全球第二 计算力成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驱动力

数字经济时代,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计算支撑着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智慧化转型,各领域对计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计算力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对比2015年的评估结果,计算力指数增长最快的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法国和日本。

中国计算力指数居全球第二 计算力成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驱动力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2-07 07:57
来源: 北京日报
2021-02-07 07: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数字经济时代,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计算支撑着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智慧化转型,各领域对计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计算力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

日前,浪潮信息联合全球知名科技市场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全球首个计算力指数的研究成果《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覆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10个国家,从计算能力、计算效率、应用水平和基础设施支持4个维度对各国计算力水平进行全面评估。

IDC中国助理副总裁周震刚在报告发布仪式上说,全球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倍增创新阶段,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比将持续提升,预计5年后会占到主要国家整个经济的50%以上,计算力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报告显示,计算力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计算力指数是评估计算力与经济、数字经济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指数。美国以75分位列国家计算力指数排名第1位,中国以66分排在第2位,日本、德国、英国分别为55分、52分和47分。

对比2015年的评估结果,计算力指数增长最快的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法国和日本。中国在衡量计算力指数的4大维度上均有显著的提升,平均年增幅接近30%。

AI计算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反映一个国家最前沿的计算能力。样本国家AI计算占整体计算市场的比例从2015年的7%增加到了2019年的12%,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3%。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2015-2019年,在样本国家的AI计算市场支出增长中,有接近50%来自中国,而人工智能计算在中国占整个算力的比例达到了14%。

报告分析,这说明中国在战略层面对人工智能的重视,以及企业希望以人工智能为发展契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愿望。随着数据的激增和算法的日益复杂,AI算力将变得至关重要,对各个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则主要体现在计算效率和应用水平方面,但随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加速渗透,近几年中国大部分指标的增速均高于美国,IDC预测,中美两国整体计算力指数的差距预计会在未来几年进一步缩小。

本次评估中,全球计算力水平前5名的行业分别是互联网、制造、金融、政府和电信。制造业是全球计算力投入最大的传统行业,“制造业升级,计算力先行”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而相比全球,中国作为计算力指数排名第2的国家,其制造业的计算力水平与欧美和日本相比仍有差距。

周震刚分析,在制造业中,德、法等国家对于计算能力的应用和需求的规模不如中国,但应用效率比中国高,中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进程相对较慢,仍有很多企业没有完全数字化。现阶段国内制造业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更多来自消费制造业,如家电联网、智能家居等产品,但很多种工业生产线对物联网等新技术和计算力的应用还不是很足。

“在中国买服务器的第二大行业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第三是通信。因为中国的大银行、大运营商是集中采购,而制造业数量多、规模小而散,我们没有办法像西方国家那样,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很均衡,企业都有钱投资IT。”浪潮信息副总裁张东说。

专家表示,推动中国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必须考量到大量的中小企业、中小政府和老百姓,需要把算力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由政府主导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从而使行业区域不均衡得到缓解。这就需要更多规模化、普惠型的公共IT基础设施的支持。

报告提出,政府出台的新基建战略也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IDC预测,新基建直接带动的ICT商机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基建投资规模预计达到1500亿元。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算力中心将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普惠价值。政府将进一步展现统筹管理的作用,集聚算力、数据和技术,为中小企业赋能。 (温竞华)

(责任编辑:柯晓霁)

(温竞华)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