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抱Z世代 5G黑科技助力国粹经典焕发新声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1-02-18 16:56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2-18 16: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听戏曲过大年,最年味”“国粹就是经典,百听不厌”……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由国家京剧院携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出品的5G+4K云演播大戏《龙凤呈祥》正在“云端”热播,并以黑马之姿在春节档“文化大餐”中脱颖而出,引发热烈反响。新年伊始,这场别开生面的“开年大戏”以超强演出阵容、5G黑科技以及全程“云陪伴”,为全网用户构建了全新的“云观戏”文化娱乐场景,成功树立了京剧云演播的标准和标杆,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5G+云演播创新赋能国粹京剧 助力传统文化拥抱Z世代

疫情之下,线下演艺受创,走进剧院观戏面临一定的困难。如何陪伴全球华人过一个足不出户的“热闹年”,在云端传递浓浓“中国年味”?国家京剧院携手中国移动咪咕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尝试,首次以5G+4K云演播的形式呈现经典京剧《龙凤呈祥》。

京剧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国家京剧院经典大戏《龙凤呈祥》,对于京剧爱好者来说更是耳熟能详。春节期间,《龙凤呈祥》乘“云”而至,携手濮存昕、赵景勃和刘建宏等大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以及一众京剧名家新秀,以全新的方式呈现这出过年必看的“吉祥戏”,并联合权威媒体、直播平台等形成合力,通过跨越时空限制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收看直播、关注京剧,浸享国粹之美。

开播当晚,相关话题#龙凤呈祥云端相见#随即登上微博热搜,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通过咪咕视频、咪咕音乐、咪咕圈圈、咪咕海外平台(Migu C)、中国移动魔百和(北京地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喜马拉雅等平台线上观看,观看人数远超出线下演出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据悉,这场《龙凤呈祥》不仅是将线下演出“搬到”线上,还以5G+4K超高清直播、多视角、“云包厢”、“云打赏”等黑科技为国粹京剧注入时代新活力,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花式互动玩法“圈粉”Z世代群体,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观戏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就地过年”的大背景下,《龙凤呈祥》云演播还以“云包厢”技术,为“原年人”打造网络专属空间与欢聚时刻,跨越距离实现“云团圆”。

这场将持续半个月的“开年好戏”,至今精彩不停、热度不减、影响力依旧。不少网友相聚“云端”欣赏好戏连台,在评论区点赞“第一次云上看戏,很惊艳”“看见了国粹遇见科技,传统遇见未来”。面对“如何探索古老戏曲的传承新路”,国家京剧院与咪咕在2021年春节携手交出了优秀答卷,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坚定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咪咕持续发力内容生态 不断探索“破圈”新场景

新春新气象,年味不打烊。在各地倡导“就地过年”的背景下,《龙凤呈祥》5G+4K云演播让新年有了新过法,为节日增添了别样色彩。在这背后,离不开科学技术赋能创新演艺表现方式,推动演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演艺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演艺产业应用,加强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提高线上制作生产能力,探索线上消费模式,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作为5G时代内容的生产者和聚合者,中国移动咪咕始终紧扣时代脉搏,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致力于探索5G+赋能内容创新,赋予用户更有趣、精彩的“数智云”体验。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囊括足篮球三大球赛事的平台,疫情期间,咪咕积极助力CBA、中超、排超等国内大型联赛重启。除了结合自身资源帮助体育赛事最大限度触达更多用户,咪咕还通过“云观众”、“云包厢”、“云呐喊”等黑科技观赛手段打造线上“云赛场”,弥补球迷疫情期间无法线下看球的遗憾。

面对遭受重击的线下演艺产业,第十四届音乐盛典咪咕汇以5G+4K/8K、XR、全息技术、自由视角/子弹时间、云观众、云包厢等黑科技新玩法打造了首场云演艺盛典,构建了5G时代云演艺新生态。在5G科技赋能、互动模式创新下,本届咪咕汇的体娱跨界融合更是打造了跨界互动新玩法,加速了体育赛事的“破圈”。

在特殊的2021春节,咪咕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以科技赋能京剧《龙凤呈祥》首次5G+4K云演播,通过丰富、新颖、多元化的交互体验及互动方式,让国粹京剧以更潮流、更有活力的姿态拥抱年轻群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好戏继续上演,精彩不落幕。即日起至正月十五(2月26日),《龙凤呈祥》将继续在“云端”与观众相约,为全球华人创造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作为新媒体国家队,咪咕将持续探索“文化+科技”创新,助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筑牢文化自信基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